湖北,湖南以洞庭湖為界,都是魚米之鄉。兩湖之地,都屬於楚地,飲食風味本源相同。但是經過歷史的演變,湖北菜講究鮮、嫩、淡,湖南菜卻強調鹹、香、辣。湖北菜的水鄉特色很濃,水產為本,魚菜為主,自成體系。其中的蒸菜構思新穎,做工考究,是其他菜色不能比擬的!
今天小編就整理出湖北的十道大菜,以饗大家,博君一笑。還是排名不分先後!
湖北魚糕
據說這道菜是從楚文王時代的無刺魚肉菜演變而來的,製作魚糕很是費功夫,是將魚弄成漿,打個夠,再用細紗布或者荷葉包起來蒸,連籠上桌,質地鬆軟,隱泛肉香,十分美味。吃魚糕時還得淋些醋去腥。有一種較精緻的吃法,是將肉絲、木耳、金針炒成“帽子”,蓋在魚糕上入席,稱為“頭菜”。取步步高昇之意,高與糕同音。
湖北麻城的肉糕
肉糕和魚糕相似,所謂“魚糕裡面有肉,肉糕裡面有魚”。麻城有名的筵席“肉糕席”,其中的十道菜就以肉糕為頭道菜。肉糕以紅薯條墊底,堆在鮮花碗上,呈寶塔形,又澆上由木耳、金針所炒成的“帽子”,有紅、黃、白、褐多色,色香味俱全,號為“麻城肉糕”,赫赫有名。
江陵千張肉
江陵曾是楚國的故都,飲食最為精美,具有代表性,千張肉就是其中的代表。這道菜以肥瘦兼具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過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再以碗扣住蒸熟而成。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又多,因而得名,又名“梳子肉”。唐穆宗年間,段文昌回老家省親,當他宴請親朋好友時,廚師做了許多菜,其中有一道形如髮梳,稱之為“梳子肉”,他吃後又加以改良。再將千張肉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嚐,人人讚不絕口,從此名聞四方。
黃陂三合
黃陂離武漢不遠,當地菜色應屬漢沔風味,製作繁複精巧,造型美觀。如黃陵三合這道菜,就是用魚丸、肉丸、肉糕三菜所合烹而成的。魚丸子選用魚肉剝蓉,用蛋清、蔥白、薑汁、豬油作調料精製。肉丸是選用豬腿肉,配以魚蓉和調味料,再酥炸而成。肉糕做法同上。三者合烹之後,一菜多味,不但魚有肉味,而且肉摻魚香,可謂美上加美。
沔陽三蒸
蒸菜是湖北菜的特色,其中以沔陽最具代表性。湖北蒸菜的品評標準有四字口訣:“稀、滾、爛、淡。”就是指多汁、滾燙、入口即化、原汁原味,可謂深得烹調的箇中三昧。沔陽三蒸,即蒸青魚、蒸豬肉、蒸蔬菜,自古以來名聞四方,尤其是九省通衢的武漢,有“蒸菜大王,獨數沔陽,如若不信,請來一嘗”的歌謠。如今沔陽雖改名為仙桃,這道菜的名稱仍然不變,以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湖北三丸
湖北人擅長於製作各種丸子。這或許是因為湖北省地處華中,放眼東南西北,足以環視四方的緣故。不管如何吧,經過長期的摸索和積累,湖北的民間百姓與專業廚師,的確發明了許多製作丸子的方法,無論是魚丸子、肉丸子、蝦丸子、珍珠丸子、藕丸子、豆腐丸子、綠豆丸子、銀絲丸子等,樣樣俱全;而且一丸一格,百丸百味。其中珍珠丸子、藕丸子、魚丸子,並稱為湖北三丸。
紅菜薹炒臘肉
武漢的洪山雖不高,卻出產一種紫紅色的菜薹,植株大而鮮嫩,如用來炒臘肉、香腸,清香可口,美味加倍,是全中國最好的菜薹。武漢紅菜薹的經典吃法是炒臘肉,上桌時只見那紫紅色的菜薹,綴著星星點點的黃花,浸潤在明亮的臘油中,伴以暗紅色的臘肉,色澤十分誘人,風味當然也不同凡響了。
清蒸武昌魚
武昌魚與紅菜薹齊名,同為荊楚兩大名菜。武昌魚頭小體高,面扁背厚,狀如菱形,脂豐肉嫩,味美可食。清同治年版《江夏志》曾記:“得失任看塞上馬,依棲且食武昌魚。”足證武昌魚名氣之大。我們也學過“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名句。至於鄂西民間烹調武昌魚的方法,在古代已有蒸、煮、炙三種。隨著時代的發展,烹調武昌魚的技術有了改良和增添,現有清蒸、油燜、網衣、滑溜等多種技法,尤以清蒸最受歡迎。
紅燒鮰魚
湖北經典名菜之一,“不吃鮰魚,不知魚味”。在武漢,提起湖北名菜紅燒鮰魚幾乎無人不曉,秋天蟹肥的時候,是吃鮰魚的季節。鮰魚原生活在海中,此時溯江而上,到了重慶、武漢一帶產卵完畢,肉質變得老而癮,便回航到海上去,因此,吃細魚一定要在它產卵之前。老大興園最早的鮰魚大廚叫劉開榜,原在漢口的中山路自營一家叫劉開榜鮰魚大王的小店,單用鮰魚就能做出一桌酒席,不但把鮰魚拿來蒸、炒、煮、紅燒、燙,還長於用鮰魚雜來燉豆腐,生意興隆。現在紅燒鮰魚還能吃到,鮰魚全席就成了傳說了,不清楚是否有朋友見到過。
大中華酒樓的橘瓣魚圓
據說大中華酒樓的廚師盧永良師傅,首創將魚圓做成橘瓣的形狀,並用雞湯香菇等配料去燉煮,號為橘瓣魚圓,色、香、味、形俱佳。魚圓就是魚丸子,最早是湖北人發明的。湖北是魚米之鄉,經過幾千年的演進,創造了許多吃魚的方法。而將魚肉製成魚圓,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種。
(文中所用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絡作者刪除)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出來的湖北十道大菜,有不足之處,還是請朋友們在討論區指出來,或者還有什麼大菜沒有寫,也請大家積極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