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治目障翳痛,青盲。”
2.《海藥本草》:“主青盲內障,肝肺風熱,骨蒸勞極,並良。”
3.《本草從新》:“鹹涼除肺肝風熱,內服療青盲內障,外點散赤膜外障,亦治骨蒸勞熱,通五淋,愈瘍疽。多服令人寒中。
4.《藥性切用》:“平肝清熱,明目去翳。”
5.《醫學衷中參西錄》:“石決明味微成,性微涼,為涼肝、鎮肝之要藥…為其能涼肝兼能鎮肝,故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因此證多系肝氣、肝火挾血上衝也。
6.《本草綱目》:“通五淋。”
7.《本草求原》:“軟堅,滋腎,治痔漏。”
8.《本草便讀》:“平肝除熱,明目潛陽,味鹹性寒,通淋益腎。”
9.《本草撮要》:“味鹹,入足厥陰經。功專清熱補肝。得枸杞菊花治頭痛目昏。多服令人寒中,惡旋復。”
10.《本草經集註》:“味鹹,平,無毒。主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輕身,生南海。”
11.《本草害利》:“鹹涼,墜肺肝風熱而明目,內服療青盲內障,外點散赤膜外障,除目疾及肝火外,他用甚稀。亦治骨蒸勞熱,通淋。”
12.《本草易讀》:“鹹,寒,無毒。降肺肝風熱,退青盲內障,解骨蒸勞熱,通五般淋瀝,點外障良效。”
13.《本經逢原》:“石決明味鹹,軟堅,入肝腎二經,為磨翳消障之專藥。又治風熱入肝,煩擾不寐,遊魂無定。”
14.《得配本草》:“鹹,平。入足厥陰經血分。能生至陰之水,以制陽光。清肝肺之風熱,以療內障。除骨蒸,通五淋。得龍骨,止洩精。得谷精草,治痘後目翳。得杞子、甘菊,治頭痛目暗。”
15.《雷公炮製藥性解》:“味鹹,性平無毒,入肝經。主風熱青盲內障,骨蒸勞熱,久服益精。”
16.《新修本草》:“味鹹,平,無毒。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輕身。”
17.《藥籠小品》:“鹹涼。除肺肝風熱,療目疾內外障亦治骨蒸勞熱。”
18.《藥性切用》:“性味鹹涼,平肝清熱,明目去翳。”
19.《玉楸藥解》:“味鹹,氣寒,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清金利水,磨瞖止淋。清肺開鬱,磨瞖消障,治雀目夜昏、青盲晝暗,瀉膀胱溼熱、小便淋漓,服點並用。”
20.《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味鹹,平、無毒。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
21.《馮氏錦囊秘錄》:“石決明,內服開清盲,消翳障,外點赤膜退,外障除,又治骨蒸癆熱。兼通五淋久服亦能益精。”
22.《顧松園醫鏡》:“內服退翳,外點赤膜。”
23.《醫學入門》:“石決明鹹寒又平,去皮鹽水瓦瓶烹,善除肝肺經風熱,更治青光內障盲。”
24.《中藥大辭典》:“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用於頭痛眩暈,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勞熱,青盲內障。”
25.《中華本草》:“平肝清熱;明目去翳。主頭痛眩暈;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
26.《山東中草藥手冊》:“鎮肝、明目,治眩暈。”
27.《全國中草藥彙編》:“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用於頭痛眩暈,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碳酸鈣,還含殼角質及鈉、鈣、鈦等微量元素。《中國藥典》規定:含碳酸鈣不得少於93.0%:般石決明不得少於95.0%。
2.作用:本品有中和胃酸、解熱、鎮靜、解痙、抑菌、抗炎、止血等作用。
3.藥理:
1)有清熱、鎮靜、降血壓、擬交感神經的作用。
2)抗感染作用:九孔鮑提取液的抗菌實驗(杯碟法)表明,對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的抑菌效力最強。其貝殼內層水解液經小白鼠抗四氯化碳急性中毒(肝炎模型)實驗表明,給藥組谷丙轉氨酶較對照組明顯下降。病理切片觀察對照組肝細胞有明顯壞死灶,而給藥組肝細胞幾無變性。羊鮑魚汁,於體外有抗有金黃色化膿葡萄球菌、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
3)其它作用:九孔鮑酸性提取液對家兔體外、體內凝血時間的影響實驗表明,均具有顯著的抗凝作用(P<0.001)。其貝殼提取液對小白鼠常壓下缺氨實驗表明有明顯耐氧作用;還可使離體小鼠肺的灌流量增加,擴張氣管、支氣管的平滑肌(擴張率17%)。透過灌胃及腹腔兩種途徑,連續給小白鼠九孔鮑水煎醇沉澱提取液一週後,測定脾臟特異玫瑰花結數目表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