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過了北京八大樓,今天來說說北京八大居。居與堂最大的區別在於只辦宴席,不辦堂會,因此相對規模較小,是一般官員或進京趕考秀才落腳之地。
清末民初號稱北京八大居包括: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這四家又稱"四大興”),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砂鍋居。當年的“八大居”如今僅存砂鍋居和同和居。
砂鍋居
北京有句順口溜:東單西四鼓樓前,五壇八廟頤和園。西四這邊很多好玩的景點,好吃的美食,北京八大居之一的砂鍋居總店就位於西四,砂鍋居是乾隆六年正式開張的,砂鍋居是它的俗稱,以的名字叫和順居。
砂鍋白肉是砂鍋居的鎮店名菜,但從外觀來看,很像東北的酸菜白肉,但還是稍微有點區別的,砂鍋白肉的肉不帶皮,肉片薄如紙。
還有一點不同的是,砂鍋白肉要蘸小料吃,小料是韭菜花和豆腐乳、辣椒油混合,直接拿白肉蘸著吃。
吃起來和東北的酸菜白肉沒什麼區別,個人覺得如果吃過東北正宗的酸菜白肉,那這道砂鍋白肉就沒必要特地去吃了。
砂鍋居的紅燒全家福非常捨得用料,這裡邊一共有九種食材,有鮑魚、海參、蝦仁、乾貝、魚片、筍片等等。
雖然用料非常實在,但有一個小缺點是勾芡太厚了,醬油味幾乎蓋住了所有食材的味道,整體來說,味道對不起這個價格。
九轉大腸也是砂鍋居的一道推薦菜,這道菜也是魯菜裡邊的經典菜品,天合玉的九轉大腸做得非常棒,可以說是無人能及的好吃,砂鍋居的九轉大腸有點偏甜,大腸的香味釋放得恰到好處,嚼起來口感也剛剛好。
對於有強迫症的人來說,這道三不粘真的是道完美到不忍心吃的菜品。
三不粘是指不粘牙、不粘筷子、不粘盤子,現在三不粘做得好的飯館真的不多了,這道菜非常考驗廚師對火候的掌控能力,如果做得不好,成品會汪油、漏糖,表面還會有非常明顯的顆粒感,而且不成形,砂鍋居這個三不粘成品形狀圓潤,表面光滑,堪稱完美。
三不粘的由來有兩個傳說,一種傳說是陸游和唐婉發明的,個人覺得這個說法有點牽強,還有一種靠譜點的說法是乾隆在河南的時候偶然間嚐了這道菜,覺得很不錯,於是給它賜名三不粘。
三不粘入口特別滑嫩綿軟,入口即化,有非常濃厚的雞蛋香氣,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吃,大家去砂鍋居一定要嚐嚐這道菜。
同和居
同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始建於清朝道光二年,傳說當年三不沾的做法從宮裡流傳出來,是被同和居發揚光大的,魯迅、齊白石、老舍都曾是同和居的常客。
三不粘的做法是將雞蛋黃、綠豆澱粉摻在一起,加糖、桂花一起炒,不能糊鍋,對火候的要求非常高,炒個五分鐘,金黃色的液體就變成固體了,就是這麼神奇,別看五分鐘聽起來時間很短,但這個過程廚師要翻勺近500次。
同和居的三不粘入口不甜,有淡淡的桂花香氣,但略微有點雞蛋的腥氣,這是個小缺點,口感很柔滑細嫩,整體味道還可以。
老北京豆醬其實就是外地朋友口中的肉皮凍,北京人習慣叫它豆醬, 因為熬肉皮凍的時候會往裡邊擱點黃豆、青豆、豆腐乾、火腿腸之類的,老白吃的時候習慣倒點醋,很適合當下酒菜。
同和居有三絕:三不粘、烤饅頭、糟溜魚片。糟溜魚片也是個考驗廚師技藝的菜,講究入口之後糟味和酒味不能蓋過食材本身的味道,既要保持魚肉的滑嫩口感,又要把糟滷味沁到魚肉裡邊。
糟熘魚片最忌諱的是吃到魚刺, 同和居這道菜雖沒有出現大失誤,但吃起來糟味極淡,幾乎嘗不到,不如想象中那麼好吃。
幹炸丸子有兩個基本要求:肉餡不能有水、外皮要酥脆。同和居這個丸子外皮雖然非常酥脆,但裡邊一點味道都沒有,放久了之後外皮變得很硬,裡邊又過嫩,口感非常割裂,這道菜不太推薦大家嘗試。
幹炸筍裡邊汪著很多油,但從賣相來看就不太行,吃起來口感也不太好。
烤饅頭也是同和居比較絕的一個主食,外皮非常脆,細嚼有一絲絲的甜味,裡面有點像發麵餅,非常瓷實,很頂飽的一個主食,沒吃過的可以嚐嚐。
這頓同和居要說有多難吃,有多少大缺點倒也不至於,但值得稱讚和推薦的地方也確實沒有,作為北京八大居之首,實在不應該是這個中規中矩的水平。
北京有很多百年老字號,可以說是歷史留給現代人的一份禮物,讓我們可以在今天透過一道菜瞭解到過去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喜好,但老字號也不能仗著自己的名氣大糊弄食客是不是?該有的堅守還是要有的,現在大家的選擇越來越多,老字號也要考慮一下褪去歷史帶來的光環,拿什麼留住食客?
下回咱們該說說北京的四大順了,這些老字號你們吃過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