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訊息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二F火箭”)型號辦副主任孟慶豐的案頭,放著一本翻得卷邊的火箭應急救援方案。都說“管中窺豹、一葉知秋”,從這份經型號排程系統更新了17版的方案中,大抵能找到長二F火箭最快8.5天應急救援發射的“秘訣”。
3個月迭代17版方案,但希望永遠用不上
在空間站在軌建造及運營階段,一旦空間站或飛船出現較為嚴重的危險或故障,地面必須快速發射救援飛船把航天員接回。因此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在軌建造任務開始,就對執行載人任務的長二F火箭提出了一個特殊的新要求--應急救援待命。
當長二F火箭結束應急救援“站崗”後,將轉入正常發射流程,測發週期約20天。相比之下,應急救援發射火箭的最短流程僅僅只有8.5天,怎麼將本就緊湊的週期再次壓縮?排出一份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無疑是實現這個目標的第一步。
孟慶豐所在的排程系統最初編寫的計劃方案大約有30多頁,在隨後3個月時間裡,他們反反覆覆推演了十幾遍長二F火箭應急救援流程,這份方案也在歷經17版迭代後,變成了足有100多頁A4紙的厚厚一疊。為了可能性極小的“萬一”,他們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竭盡所能,卻又不求任何回報。
“一方面我們想把所有的流程儘可能梳理出來,因為這項工作做的越細,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就越高。另一方面我們希望意外永遠不會來臨,這份方案永遠用不上。”孟慶豐想了想,“現在還不夠細,還能更細。”
召之能戰,48小時全員集結到位
事實上,8.5天應急救援發射流程,其中還包括48個小時的人員集結和準備工作時間。48個小時看似不短,但一支幾百人的試驗隊裡,隊員來自天南海北,把這麼多人在兩天內輸送到一線遠比想象中困難。
長二F火箭排程系統專門制定了一個名單,所有預備作為應急救援發射試驗隊隊員的人都在這個名單上。根據應急救援方案,兩個小時內排程人員要到崗組建試驗隊,1個小時要通知到全員。
另外,接到援救指令的時間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可能在白天大家上班時,可能在某天深夜,也可能在一個節假日,為應急發射流程的管理又增加了難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排程系統在規劃人員基本集結路線的基礎上,制定了各種路線預案。比如一個隊員所在的城市航班比較少,那就提前安排好車輛將他送到臨近的大城市,以此確保每一名隊員都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到崗。
與此同時,排程人員還需要將備份產品、試驗裝置、辦公用品、防護用品等各類必須的物資組織到位,以及協調發射場提前開始準備工作。也就是說,從接到指令起48個小時裡,排程系統將做到讓全體試驗隊員將穿上工作服,投入發射場工作。
把流程精確到分鐘,戰則必勝
“整個應急發射流程,最大的制約因素一個是人員,一個是質量。”排程團隊在深入分析後,對此分別採取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他們將各系統一些相關崗位人員按照現有的一定倍數進行配置,實現一線工人三班倒、設計人員兩班倒,每個班次的人員都有1個小時的交接期,這樣既保證人員得到充分休息,又保證流程的順暢銜接。
孟慶豐手裡的計劃表上,清楚地列出了人員集結完畢後的全部工作,“整個流程我們是以30分鐘為一個計數週期,每兩個小時為一個工作階段。”不僅如此,每一項工作步驟都細化到工作時間、累計工作時間、所需崗位及人數、人員所屬中隊、定位廠房,安排得“明明白白”。特別值得一提的“累計工作時間”,會統計每名人員的持續工作時長,當達到預設的最大值後,人員必須更換,避免打“疲勞仗”。
在產品質量的控制上,型號隊伍對於質量要求絲毫沒有降低,只是計劃和進度更加緊密,工作節奏更快。得益於前期全面實施全流程的發射場精細化和電子化質量確認工作,執行應急救援發射時長二F火箭能夠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最佳化發射場流程,減少重複性測試專案,大幅縮短髮射週期。
孟慶豐說:“都說載人航天,人命關天。應急救援發射是非正常情況下保證航天員生命的最後手段,所以我們始終堅持時間雖然壓縮,質量絕不打折扣。”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