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世紀的中國,王朝分立,政治格局極為複雜。
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947年,阿保機之子耶律德光滅亡後晉後,於汴京(今河南開封)登基,改國號為“大遼”,雄踞北方。
960年,後周眾將領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後周為北宋所代。太宗繼位後,志在統一北方,但多次為遼所敗。1005年初,雙方簽訂“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奠定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
拓展閱讀:
- 讀書筆記:契丹人眼中的“中國”、“華夷”和“正統”
- 一文概述:為什麼北宋皇帝如此害怕契丹人?
- 遼朝的“因俗而治”:1000年前“一國兩制”的成功嘗試
- 理性討論:宋朝到底“能不能”打?
實際上,這一時期的中國版圖上,不僅有宋、遼兩國。1038年,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政權,一度給北宋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拓展閱讀:讀書筆記:西夏文化的“一體多元”和“相容幷包”)。在版圖的西方有高昌回鶻和喀喇汗王朝,西南方有吐蕃諸部,吐蕃的東南方還有大理國。
拓展閱讀:
- 讀書筆記:喀喇汗王朝百姓的衣食住行
- 讀書筆記:喀喇汗王朝對中華文化的主要歷史貢獻
- 讀書筆記:畏吾兒文化是如何“往上帶”蒙古人的?
- 中原漢人的魔幻漂流:吐蕃王朝中的唐朝印象
另外,在10世紀初的東北亞地區,高麗王朝崛起。935年合併新羅(前57—935),936年滅後百濟(900—936),實現了“三韓一統”,一躍成為我國北方不容小覷的政治力量。
1115年,本為遼朝藩屬的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完顏旻)建立金朝。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1130年,南宋高宗趙構向金朝獻降表稱臣。此時,金朝盤踞中原,版圖北方為蒙古諸部,西方為西遼,西南方為吐蕃諸部,南方分別為南宋和大理等地方政權。
拓展閱讀:
- 金人眼裡的“中國”、“華夷”和“正統”
- 金國百年興亡史:其興也勃,其亡也速
- 讀書筆記:西遷的契丹人,給中亞帶來了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雄踞一方的西夏和高麗兩國,與中原王朝保持著什麼樣的關係?它們的存在,又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程序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1)西夏、高麗與遼朝的關係
發祥於青藏高原東麓的党項族在遷徙到西北地區後,在北宋初期已經十分壯大。李繼遷(963—1004)擔任党項首領時,積極採取“親遼抗宋”政策。《遼史》記錄道:
“….迨遼聖宗統和四年(986),繼遷叛宋,始來附遼,授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遂複姓李。十月,遣使來貢。六年,入貢。七年,來貢,以王子帳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繼遷。”
簡單地說,党項向遼朝“遣使來貢”,遼朝“以王子帳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雙方關係日趨親密。990年,李繼遷被遼朝封為“夏國王,一年後“晉升”為“西平王”。儘管迫於北宋壓力,李繼遷一度在名義上依附於北宋,但一直視遼朝為“上國”。
每當他取得對北宋的軍事勝利後,都會在第一時間向遼朝告捷,以顯示自己“親遼抗宋”的決心。1002年,党項軍隊在攻陷北宋重鎮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後,立即派遣使節前往遼朝進行了“彙報”。
李繼遷(963—1004),出身党項族平夏部,宋朝曾賜名趙保吉
926年,遼滅渤海國,與高麗有了初步接觸。10世紀中期,遼與高麗因為領土問題產生了很大矛盾,雙方陷入對峙狀態。10世紀末,與遼朝關係日趨緊張的高麗,主動與遼朝的“敵國”北宋結交,並“朝貢於(北)宋”。
993年,遼朝征伐高麗,高麗戰敗,不得不向遼朝稱臣納貢並與北宋斷交。作為“回報”,遼朝賜高麗“鴨綠江東數百里”,高麗疆域逐漸擴充套件到鴨綠江一帶。這樣,遼朝在東西兩翼分別獲得西夏和高麗的“恭順”。
1010年,高麗王被權臣所害,遼朝以此為由再次進攻高麗。儘管遼軍一度佔領高麗國都開京,但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並未達成既定的戰略目標。1018年,遼又以10萬大軍三徵高麗,但以全面慘敗而告終。戰事結束後,早已疲憊不堪的兩國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談判。
1022年,高麗王王詢(992—1031)被遼朝正式冊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守尚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重新遵用遼朝年號,並停用北宋年號。在他在位的後半期,雙方再也沒有爆發武裝衝突。
1005年初,北宋與遼朝簽訂“澶淵之盟”。盟約簽訂後,党項與宋遼兩國均處於比較友好的局面。李德明(981—1032)即位後,先後被遼朝冊封為“西平王”和“夏國王”;遼興宗即位後,為加強雙邊關係,以興平公主下嫁德明之子李元昊,並加封其為“駙馬都尉”。
李德明死後,李元昊即位。1038年,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即西夏),並上表於北宋。值得注意的是,在各方文獻記錄中,未見其“上表於遼”的記載。如《遼史·興宗本紀》中,沒有記錄“屬國(党項)”的立國之事;《遼史·夏國傳》中,也只有區區“來貢”二字,並未提“立國”一事。
李元昊(1003—1048),銀州米脂寨(今陝西米脂縣)人,西夏王朝開國皇帝
為什麼“小老鐵”西夏沒有“上表於遼”?其實原因並不複雜。據史料記載,元昊與興平公主關係一直不睦,以至於公主去世後,一度遭到了遼朝的問責。當然,元昊不斷侵擾遼朝邊境和誘降遼朝境內党項人的行為,是激起兩國矛盾的導火索。
1044年,遼興宗(1016—1055)親率10萬大軍進攻西夏。兩軍於賀蘭山下展開決戰,遼軍慘敗,興宗本人單騎逃出,栽了個大跟頭。1048年,元昊為次子寧令哥所弒,幼子李諒祚即位,志在“找回場子”的興宗再度舉兵攻打西夏,迫使西夏向遼“進降表”以示臣服而告終。
在此後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中,遼朝與西夏一直維持著穩定的朝貢和聯姻關係。如1105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族女成安公主(?—1125)下嫁於西夏崇宗李乾順(1083—1139)。
與西夏一樣,遼朝與高麗也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從屬關係。如興宗降服西夏後,高麗特意遣使“慶賀”伐夏之捷。
女真崛起後,遼朝的統治陷入嚴重危機。1120年4月,金兵僅用半天時間就攻克了遼上京,天祚帝不得不逃往西京。面對金軍無計可施的遼朝,一度“乞師高麗”以抵禦金朝,但並未得到高麗的有效回應。
1122年,兵敗如山倒的天祚帝敗逃至陰山(臨近西夏邊境)。金朝得知後,主動向西夏提出條件——若西夏主動將天祚帝“送還”金朝,金朝將遼朝的部分土地“送給”西夏予以“酬賞”。在權衡利弊之後,李乾順答應了金朝的要求。1125年,天祚帝被金俘虜,遼朝滅亡。
坦誠說,西夏和高麗的選擇是“理性”的,因為兩國根本就沒有和金朝“掰手腕”的本錢。因此,面對遼金爭鋒的局面,它們根本無法(也沒必要)做到“從一而終”。伴隨著遼朝的覆滅,兩國先後向金朝表示“臣服”(拓展閱讀:“靖康之難”後,被擄走的北宋女子,最後怎麼樣了?)
2)西夏、高麗與宋朝的關係
1)北宋時期
自五代至宋初,党項政權(朔方節度使)在名義上一直接受中原王朝的統轄。不過,在李繼遷統轄時期,党項一直奉行“連遼抗宋”政策,並佔據了北宋重鎮靈州。直到澶淵之盟簽訂後,雙方關係才逐步緩和。
李德明即位後,北宋每年“賜”給党項大量銀、絹、茶等物品,並在保安軍(今陝西志丹縣)等地開設榷場(互市市場),發展貿易,換回了邊境的安寧。
1038年,元昊“黃衣稱朕”,正式立國,國號定為“夏”(即西夏)。元昊“擅自”稱帝的行為,激起了北宋的強烈不滿。11世紀40年代初,雙方接連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北)、定川寨(在今寧夏固原西北)進行三次大戰,皆以北宋慘敗而告終。
戰事結束後,疲憊不堪的雙方於1044年訂立“慶曆和議”。和議約定:元昊答應“取消帝號”(但在國內仍以皇帝自居),北宋冊封其為“夏國主”;北宋每年“賜”予西夏絹十五萬匹、銀七萬兩、茶三萬斤;重開保安軍、高平寨(今寧夏固原)等沿邊榷場貿易。
在今天看來,北宋一直對西夏“放心不下”,防範甚嚴。“(西夏)雖嘗受封冊於宋,宋亦稱有歲幣之賜、誓詔之答,要皆出於一時之言,其心未嘗有臣順之實也”。
986年,北宋北伐攻遼。考慮到高麗與遼朝接壤,且雙方經常爆發武裝衝突,北宋特意遣使高麗,商議合力攻遼的事宜。不過,高麗只是在言語上表達了支援,實際上“遷延未即奉詔”。
994年6月,遼朝與高麗爆發衝突,後者遣使向北宋求援。不過,不願再招惹事端的北宋,只是給予了高麗“不可輕動干戈”的“建議”。隨著時間的推移,高麗外交逐步向遼朝傾斜。1029年後,高麗中斷了向北宋的使節派遣,直到1071年後才得以恢復。
與西夏相比,高麗與北宋的關係更為密切。雙方“復交”後,高麗希望入見時“依(西)夏國例,立班紫宸殿,燕坐東朵殿”,即希望能享受到與西夏一樣的禮遇。
孟元老(生卒年不詳)所撰《東京夢華錄》中,詳細記載了各國使臣的眾生相:“……其大遼使人,在都亭驛,(西)夏國在都亭西驛,高麗在梁門外安州巷同文館,回紇、于闐在禮賓院,諸番國在瞻雲館或懷遠驛。唯大遼、高麗就館賜宴。”
簡單地說,在接待規格上,遼使地位最高,西夏次之,高麗第三。不過,北宋與遼朝和高麗的關係更為親密,因為“唯大遼、高麗就館賜宴”。到了徽宗政和(1111—1118)年間,北宋將高麗使者“升級”為“國信使”,接待規格排在了西夏之前。
另外,西夏和高麗兩國,均與北宋有著比較密切的文化往來。西夏先後六次向北宋贖取《大藏經》,並仿照漢字創制了西夏文;高麗不僅向北宋請《大藏經》以及其他佛教著述,還大興儒學,倡導“以儒治國”,甚至直接將漢字選定為自己的官方文字。
綜合各方史料看,與西夏相比,北宋與高麗的文化交流更為深入。如高麗“留學生”康戩不僅參加了北宋的科舉考試,還一度官至京西轉運使和工部郎中;西夏儘管也講究“以儒治國”,但尚未在各類文獻中發現北宋境內有“西夏留學生”活動的記錄。
2)南宋時期
金滅北宋後,趙構南渡即位,史稱高宗。1142年,兩國達成“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金冊封趙構為皇帝。這一時期,西夏與南宋的領土基本被金朝隔絕,兩國關係變得更為微妙。1127年,西夏與金朝“合作”入侵南宋;1131年,宋高宗“詔以夏本敵國”,“斷絕”了名義上的“從屬”關係。
拓展閱讀:讀書筆記:兩宋三百年,外交到底“爛不爛”?
不過,西夏雖向金朝稱臣,但也並非一心一意。當南宋拉攏西夏聯兵討金時,西夏仁宗一度表示要“恭行天討(金)”,但“話音未落”就出兵侵擾南宋;幾個月後,金朝新君繼位,他又乘機出兵騷擾金朝邊境。
李仁孝(1124—1193年),西夏第五位皇帝。崇宗李乾順之子。
南宋與高麗儘管仍有使節來往,但一直對高麗心存疑慮。如高宗“慮金人通於高麗,命迪功郎胡蠡假宗正少卿為高麗國使以間之”。一言概之,考慮到高麗與金朝的“臣屬”關係,南宋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顯得十分謹慎。
實際上,南宋的冷漠態度不僅有政治上的猜疑,還有經濟上的考量。只能依靠海路進行的往來,給南宋造成了不小的經濟負擔。在1136年後,雙方的使節往來徹底中斷,兩國只能以商人為紐帶保持著藕斷絲連的往來。
3)西夏、高麗與金朝的關係
西夏接觸金朝相對較晚,直到金軍進攻遼朝時,雙方才開始有所聯絡。在遼金爭鋒之初,作為遼朝“屬國”的西夏一度發兵馳援遼朝。但看到遼朝大勢已去的現狀後,西夏只能屈服於金朝,以“事遼之禮事金”。
滅亡遼朝後,金朝第一時間遣使西夏“相約”入侵北宋,得到積極響應。得益於金朝的完勝,西夏再一次擴充了自己的轄地。
總的來說,西夏儘管搖擺於金宋兩國之間,但一直與金朝保持著臣屬關係。但到襄宗李安全(1170—1211)即位後,兩國關係迅速破裂,並開啟了長達十餘年的拉鋸戰。戰爭不僅給兩國人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也嚴重削弱了兩國的綜合實力,更為蒙古的“乘虛而入”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面對著虎視眈眈的蒙古人,疲憊不堪的兩國於1225年達成和議。和議約定:兩國國君互稱“皇帝”,約為“兄弟之國”,以圖共同抗蒙。遺憾的是,即便是兩國合力,也根本無濟於事。1227年,西夏滅亡;1234年,金朝滅亡。
在完顏阿骨打崛起之前,朝鮮半島東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一度為高麗臣屬,並向高麗朝貢。完顏部統一女真後,開始著手進攻高麗。近百年的和平環境,使得高麗武備較弱,根本無力抵抗來勢洶洶的金朝軍隊。1126年6月,高麗向金朝奉表稱藩。
自1143年開始,南宋、西夏、高麗三國使臣同時來金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阿城)朝賀正旦和皇帝生日。1153年,金朝遷都燕京(今北京),金朝官方與三國使臣的往來均位於此。後因蒙古入侵,自1218年後,金與高麗徹底失去了聯絡。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元朝和高麗結為“甥舅之國”。為確保兩國宗藩關係的穩固,高麗於1270年遣使請求“賜婚”,忽必烈將女兒齊國公主嫁給高麗世子。此後的七代高麗王后,均為元朝公主。
拓展閱讀:讀書筆記:為什麼元朝後宮中,有那麼多的高麗妃子?
4)西夏與高麗的“歷史地位”
1)兩國政體的異同
自元昊立國後,西夏一直以“獨立大國”自居。舉國上下皆稱西夏國君為“皇帝”,歷朝都有自己的年號和帝號,死後有諡號和陵號。皇帝的命令稱為“詔”,繼任者稱為“太子”,妻子稱為“皇后”和“妃”,母親稱為“太后”,所設職官皆遵循皇朝帝制。儘管北宋提出過抗議,認為元昊稱帝“非陪臣所為”,但西夏仍我行我素,不為所動。
向遼金(北)宋三朝均有納貢記錄的高麗,國君在國內享有尊號、年號和諡號,首都稱為“皇都”,王宮稱為“皇城”,國君的命令稱為“詔”,繼任者稱為“太子”,母親稱為“太后”,職官建制幾乎與中原王朝無異。但與帝制不同的是,高麗國君被稱為“大王”,諡號中無“皇帝”的字樣,除個別朝代外,基本使用中原王朝的年號(拓展閱讀:讀書筆記:為什麼“大明衣冠”在朝鮮“如此吃香”?)
2)兩國在遼、金、宋三朝的實際地位
西夏與高麗位於中原王朝的東西兩翼,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與高麗相比,西夏國土面積大,人口數量多,民眾成分複雜,綜合實力更強,戰略地位更高,對中原王朝政治格局的影響也更大。
從《宋史》、《遼史》和《金史》的相關記錄中,兩國“戰略地位”的差異便有著比較明顯的體現。
- 《宋史》中有“外國傳”八卷,第一是“夏國”(占上下兩卷),第二是“高麗”。“夏國傳”合計23000字左右,“高麗傳”近10000字。一言概之,“夏國傳”比“高麗傳”字數多出一倍以上,名稱上均有“國”字。
- 《遼史》中“外紀”僅佔一卷,首列“高麗”,後列“西夏”。其中“高麗傳”不足2000字,“西夏傳”約3300字左右。
- 《金史》中的“外國”共分為上下兩卷,首列“西夏”,後列“高麗”。其中,“西夏傳”合計近6300字,“高麗傳”近4000字,外加“國語解”近1200字。另有“交聘表”三卷,表中首以金朝年號為序,依次列(南)宋、西夏、高麗等國的事蹟。
一言概之,在遼金宋三史的傳記中,西夏詳於高麗。這也反映了在10—13世紀,兩國在與中原王朝交往的過程中,西夏“優先順序”高於高麗的現實(拓展閱讀:“華夷之辯”的沉浮:10至13世紀中華世界的分裂與再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