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一天,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練集鎮朱家村的老村長朱守敬,突然接到一個莫名其妙的電話,那人自稱叫王文濤,目前正在尋找抗日烈士的後代,請他幫忙查證村裡有沒有一位叫朱金山的抗日老戰士。
朱守敬已經70歲了,對於村裡的大小事情都比較清楚,但也從來沒有聽說村裡有這麼一個人,為了給王文濤滿意的答覆,還是去找了村裡年長的老人打聽,但大家對於朱金山都沒有什麼印象。
這天,朱守敬剛想回電話,告訴王文濤村裡沒有這個人,不料回家途中剛好遇見朱世英老人坐在家門口曬太陽。
朱守敬心裡不由轉念一想,這老爺子已經95歲高齡了,應該對以前村裡發生的事情知道更多一些,今天看他精神勁兒挺好的,不如跟他聊聊天。
果然,兩個人雖然有一茬沒一茬的憶苦思甜,追憶過往的舊事,沒想到朱世英老人記起了許多事,斷斷續續地跟朱守敬聊得很是高興。
當被問到咱村裡有沒有叫朱金山這個人時,朱世英老爺子想了很久,非常肯定地說他是咱村裡人,原名叫朱金靶,可惜18歲時剛結婚不久,就被國軍抓壯丁入伍了,後來就音訊全無,就是本村那個朱永紅他們的爺爺·······
朱守敬聽完了有些激動,為了進一步證實朱世英老人的話,告別後就匆匆趕到朱永紅家裡去了解具體的情況,最後才回電話給王永濤。
自此,那個被日本侵略者尊稱為“軍神”的抗日英雄朱金山,終於在時隔77年之後,讓他的後人找到了祭拜的地方。
2011年,河南省濟源市濟瀆廟文物管理處的職工李書磊,按照上級指示整理廟裡的碑刻時,有些意外的發現了一塊紀念碑。
只見上面刻著幾個大字“對倭抗戰濟源之役軍民殉難紀念碑”,李書磊當時並不熟悉這段歷史,但是認為這很有歷史價值,於是就把它收藏進了廟裡。
透過不斷收集史料和大量實地走訪,李書磊、賈萬祥、王文濤等人一起終於確定這並非當地工匠刻意杜撰的歷史事件,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濟源的抗戰史實。
為了告慰抗日先輩英靈,李書磊等三人隨後開始為這些抗日先烈尋找他們的後人,經過不停尋訪打聽,終於陸續找到了許多先烈的家屬,同時,根據史料還原了發生在77年前的那場慘烈戰役。
自“七七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者認為中國軍隊根本不堪一擊,開始變得囂張狂妄,隨即大舉率領部隊南下,並於1938年2月22日發動了豫北戰役,還一鼓作氣攻陷了濟源縣城。
緊接著,日寇開始在濟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長達五十天之久,犯下了滔天血債,使得玉川大地上的百姓慘遭生靈塗炭。
據史料記載,日寇在亞橋、東西留村、西關等村莊,一次性就屠殺了近八百多名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導致人們聽說鬼子來了,全都唯恐避之不及,到處十室九空,其戰爭罪行引起了國人的強烈憤慨。
郜子舉,當時是駐紮在洛陽的河南籍國民黨高階將領,其所率第91軍166師多數都為河南籍子弟,大家得知濟源的駭人慘劇後,都對日本侵略者痛恨不已,紛紛主動要求回鄉痛擊日寇,為家鄉人民報仇雪恨。
1938年4月,郜子舉奉命率部北渡黃河,擴大防線鞏固防區,直插豫北日寇佔領區域,隨時抗擊濟源、沁陽、孟縣一帶的日本侵略者。
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郜子舉深深知道保家衛國,刻不容緩,為了加快部隊的行進,命令旅長劉希程所部為先頭部隊。
4月9日,國民革命第91軍所屬166師496旅長劉希程,按照計劃率領的911團和922團共大約3000多人,先行到了濟源城外,一切準備就緒後,準備攻打駐守在城裡的日軍部隊。
此時的濟源城,狼煙四起,看上去就知道並不太平,不時還會傳出幾聲槍響,早已成為一座活生生的人間煉獄。
而當時的日本守軍絕非泛泛之輩,那是號稱日本“鐵軍”的土肥原十四軍團屬下的可西聯隊,兵力同樣也是3000多人,但是雙方的武器裝備相比差距較大。
日寇可西聯隊這邊,配有新式大炮十五門,還有各式山炮、機槍等先進武器,較為完備齊全,並且還有坦克多輛。
然而國民革命軍這邊,前來攻打的911團和992團則只是每人步槍一支,並佩戴大砍刀一把,還有手榴彈4枚以及僅供三天食用的幹饃。
原本就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戰,卻沒想到最關鍵時刻,竟然還出現了較大的紕漏,從而讓勝利的天平徹底倒向了日寇那一邊。
4月10日凌晨,按照擬定的進攻計劃,營長鄒福隆率領奮勇敢死隊400餘人開始向濟源城發起襲擊,但是由於被狡猾的日軍事先探得情報,掌握了我方部隊動向,原本計劃的偷襲一下子變成了強攻。
由於日軍早有提防,並且巧妙佈下了包圍圈,導致國民革命軍這次攻城有些猝不及防,損失極為慘重。
鄒福隆率領奮勇敢死隊戰士們衝在最前面,強行登上了城樓,很快就攻進了城內,並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但是不久後,原本登城的雲梯就被日軍集束炸彈給毀掉,並迅速開始組織力量對我方後續部隊用密集火力掃射壓制,頓時一下子讓攻城主力部隊死傷慘重,濟源城內外一片血流成河。
同時,駐守在沁陽的日軍得知訊息後,開始派出一部分精銳部隊前來增援,準備對166師採取前後夾擊,一舉消滅。
劉希程得知情報後,無奈之下只能命令後續攻城部隊停止攻城,避免犧牲更多的戰士,選擇避其鋒芒,被迫撤退到馬店、留莊一帶稍事休整,然後從長計議。
此時,那些衝進濟源城內的四百多名奮勇敢死隊戰士們,由於沒有後面的支援,立即陷入了日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營長鄒福隆只好命令大家分頭突圍,但幾次帶隊衝鋒都沒有取得成功,還不幸在一次突圍戰鬥中被日軍擊中,隨即英勇犧牲。
戰士們只能邊打邊退,最後剩餘兩百多人被圍困在濟源城內的鴻福寺裡,依靠堅固厚實的圍牆穩住可陣腳,仍然人人奮勇抵抗,要跟敵人決戰到底!
三天後,日軍見敢死隊戰士不肯投降,己方多次組織強攻都被打退,不由惱羞成怒,命令炸塌了鴻福寺的兩面高牆,隨後大批日軍士兵開始衝進廟裡。
此時,奮勇敢死隊戰士只剩下28人,所帶的子彈早已打完,手榴彈也已經全部扔空了,只能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白刃戰。
時任991團8連7班班長朱金山一聲怒吼,帶領戰士張鴻岐等人衝進去了敵群,手刃了14名日本兵後,終究寡不敵眾,英勇犧牲,全部戰士均壯烈殉國,無人生還·······
這起真實的抗日英雄事件,在《濟源文史資料第1輯》亦有詳細記載:由於濟源城上敵人火力密集,登城部隊的雲梯一個個被敵人炸斷,後續部隊無法登城。
敵人憑藉著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用機槍、手榴彈、炮彈等集中向後續部隊持續掃射,導致大批後續部隊無法前進。
激戰不久後,敵軍從沁陽方面的增援部隊也即將趕到,我攻城主力部隊無奈之下只能被迫後撤。
那些已經攻入城中的奮勇敢死隊員們不得不孤軍作戰,面對數倍強敵,他們英勇不屈,頑強拼殺,最後他們以鴻福寺(今望春劇場)為依託,打退日軍多次進攻,戰士張鴻岐先後用大刀劈死日軍多達七人,而班長朱金山則手刃日軍官兵多達13人之多,最後全部殉國。
而在1995年出版的《河南抗日紀戰爭紀事》一書中,也收錄了朱金山的英雄壯舉,編入了《朱金山濟源城殺敵13人英勇殉國》這一章。
有些遺憾的是,我們可以從上述史料中看到鄒福隆、朱金山、張鴻岐等抗日英雄的壯舉,卻似乎少了許多的歷史細節。
比如朱金山、張鴻岐等人是怎樣與日軍搏鬥的?為什麼在他們死後,日軍會用棺材為他們收斂屍體舉行“慰靈祭”,並封為“軍神”呢?
對此,河南作家杜建輝在2013年4月創造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九曲流沙》裡,在《激戰濟源》這一章裡有較為精彩的描述。
1938年4月14日黃昏,濟源城的鴻福廟,隨著幾聲巨響,寺廟南北高牆同時被炸塌,寺廟內從大門、大殿到兩邊廂房,後院裡都橫七豎八的躺滿了8連戰士的屍體,除了幾個重傷員還在呻吟外,天地之間連一點聲響都沒了。
“咋弄?”朱金山扭頭問背靠背的張鴻岐。
此時,他倆早已滿臉菸灰,與四周磚牆地面一個顏色,衣服上到處都是燒過的窟窿,偶爾還有青煙冒出來。
張鴻岐伏下身子,從門檻下面的縫裡向外張望了一會兒,貼著朱金山的耳朵說道:“放那些孬孫們進院,越多越好,咱們只能跟他們拼刀子啦。”
朱金山坦然一笑,回答說:“營長說不讓你來,你非要來,這回好了,咱倆一塊上路,到陰曹地府你還能幫俺寫幾封家書。”
話音剛落,這時一個日本兵把槍伸進門,張鴻岐一個箭步上前,奪過長槍,朱金山順勢一刀捅進敵人的胸膛,日本兵連喊叫一聲的機會都沒有便斃命了。
隨後,朱金山大喊一聲,立即衝出了大殿,剛佔領院子的十幾個日本兵見此情景都傻了眼,驚悚片刻後,嘰裡呱啦開始一擁而上。
朱金山毫無懼色,走在前面掄著一把鍘草的大刀,張鴻岐緊跟其後,端著一把剛剛搶來的大蓋槍負責斷後,兩人一路刀劈槍挑向正門殺去,留下身後一路血光。
正殺得性起時,朱金山忽然聽到後面兩聲槍響,猛然回頭見張鴻岐和一個日本兵同時中彈,身體立即倒了下去。
朱金山轉頭大聲問道:“殺了幾個?”張鴻岐剛張開嘴,立即吐出一口鮮血,只好揚起右手,把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意思殺了7個日本鬼子。
朱金山跑過去,把張鴻岐放到地上,抓過他的槍,向日本鬼子群裡頭扔過去,大聲說道:“兄弟走好,哥再給你添一個!”,只見那槍不偏不倚剛好紮在了一個日本兵的肚子上,只聽那人嘴裡悶哼一聲,馬上倒地不起。
這時,一個日本大隊長拿著武士刀衝了過來,揮刀對著朱金山劈了下來,嘴裡說著日本話,似乎對於士兵們的表現並不滿意。
朱金山見狀,不慌不忙掄起大砍刀迎了上去,日本大隊長沒料到朱金山還有力氣這樣格擋,不由楞了一下。
說時遲那時快,朱金山迅速一個側身,趁日本大隊長愣神的瞬間,掄起刀一下就砍在日本大隊長的脖頸上,讓他去見了閻羅王。
最後,奮勇敢死隊終因彈盡糧絕,他們用磚頭砸,用刺刀戳,頑強殺敵,無一人投降,但寡不敵眾,全員473名戰士,經過頑強拼殺三晝夜之後,全部壯烈殉國。而在鴻福廟的周圍,同樣也留下了300多具日軍屍體。
日本軍人比較信奉“武士道”精神,因而對於朱金山、張鴻岐等人誓死不屈的忠勇節操,心裡由衷感到敬重和佩服,於是就買了棺材將他們埋葬在鴻福寺前面,並且在墳墓前樹立了一塊“慰靈祭”的木牌。
據史料記載,這“慰靈祭”是日軍傳統的祭奠形式,顧名思義就是告慰靈魂的意思。
日本軍人用這樣的祭奠方式紀念中國軍人,最早的應該是東北抗聯的楊靖宇將軍。由此可見,日本人確實是被朱金山他們的戰鬥精神所折服。
1938年4月20日,國民革命軍增援部隊終於趕來,第91軍166師開始發起猛烈的反攻,經過長達十天的激烈戰鬥後,終於順利收復了濟源城。
5月10日,郜子舉為祭奠那些視死如歸的奮勇敢死隊戰士們,特地命令部隊在濟源城中召開公祭大會,並勒令立碑以茲紀念。
如今,這塊紀念碑就立在濟源濟瀆廟內東側,青石質地呈長方形,它不僅見證了中國軍民抗擊日軍的過往艱難舊事,而且還見證了在民族存亡之際,中國軍民與日寇艱苦卓絕的鬥爭歷史。
如今的濟源市烈士陵園,也同樣立有朱金山烈士紀念碑,上面有具體詳細的介紹:“民國二十七年,倭寇陷濟源,據城五十餘日,燒殺奸虜,神人共憤,本軍一六六師四月十日攻城,二十日克服,戰後悽慘,戶戶如洗,當經發倉賑濟,撫輯流亡,並定四月十日為軍民殉難紀念日,每年由縣政府召集紳民開會致祭,茲特將殉國官兵,暨死難民眾勒石如左:營長一名,連長三名,排長八名,班長兩名,士兵民眾共計四百七十三人······”
當然,李書磊、王文濤他們經過打聽,也探訪諮詢了一些當年參加這次濟源戰役的老戰士,因而對於紀念碑的來歷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李玉廷是河南商丘夏邑縣人,年僅十七歲也被抓壯丁參軍入伍,於1938年親身參加了這次濟源攻城戰,回憶起當年的“攻城”情況,他依然對自己的第一次戰鬥經歷記憶猶新。
“我們進去城裡有幾百人,都是豎起丈把高的梯子爬上城頭,後來在城裡與日本鬼子打起來了,結果沒打勝,死了不少人。”
“因為我當時是新兵,所以好多人死了也不認識,我被安排在後續攻城部隊裡,敵人火力太猛了怎麼也攻不上去,隨後就撤退到大溝河,我的腳還負傷了·····”
“後來根據上級的命令,大概是4月下旬我們部隊先後攻下了孟縣、濟源城,當進到濟源的時候,全城依然是一片悽慘景象,死屍遍地,就連城牆上的血跡都未乾,上面爬滿了蚊子·····”
“當時好像已經進入夏天了,那種屍臭味特別難聞,自從在濟源聞過後,我這一輩子都再也沒有聞過比那更難聞的味道了。”
李玉廷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悲壯場景,說到動情處,眼睛依然會熱淚盈眶,不時用毛巾擦拭自己的眼角······
解放戰爭爆發前夕,當兵多年的李玉廷厭倦了打仗,然後悄悄脫離了部隊回到自己的老家務農,但是想起自己曾經那些死去的戰友依舊感觸良多。
李文定,當時擔任第91軍166師496旅991團的副團長,解放後曾經擔任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他曾經寫了一篇名為《濟源抗擊日寇片段》的文章,裡面是這樣描述的。
“自從日軍放棄濟源縣城,向沁陽方向撤離後,我就隨部隊進入了濟源城,主要負責善後工作,在鴻福寺大院內發現了兩個日軍的“慰靈祭”木樁,大約有一丈五尺,用大樹幹去掉表皮,再砍成四方稜,然後埋在土堆旁。
兩個大木樁的正面都是碗大的黑體字,上面寫著“中國軍隊無名英雄之墓”。木樁背面還有說明:中國軍隊991團2營中士班長朱金山攻入城內,在白刃戰中手持大刀砍死日軍士官及日軍13名,最後負傷多處而犧牲。
而另一個木樁背面寫著:“中國軍隊992團上等兵張鴻岐,在白刃戰中砍死日軍7人,最後英勇犧牲。”
木樁上還有說明,朱金山和張鴻岐的屍體和武器一起埋葬於此,另外還有“封為軍神”、享受“慰靈祭”等字樣。
除此之外,同時在鴻福寺的附近,也發現了署名為“日軍井山部隊森田隊”建造的“中國軍隊無名英雄之墓”兩座,可見當時中國軍人的英勇抗敵行為是多麼感天動地。
此役雖然攻城未果,但是敢死隊473名勇士壯懷激烈、英勇殉國的事蹟,卻迅速在豫西北軍民中廣泛傳揚,激勵了更多中原兒女投身到保家衛國、抗擊日寇的前線戰場。
據李書磊、王文濤、賈萬祥等人細心查閱,還在1938年6月25日《新華日報》2版找到了對此這件事的相關報道。
一篇題為《光榮之犧牲,我無名勇士感動敵軍》的報道內容中,不僅大肆表揚了朱金山等人英勇無畏的抗戰精神,為此還發了一篇社論,表示“中國不會亡,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向日本侵略者低頭妥協!”
2014年10月27日,朱永紅兄弟4人趕到了濟源,賈萬祥負責接待了他們,並帶著朱永紅兄弟4人到了濟源市烈士陵園拜祭英靈。
賈萬祥隨身還帶了一份歷史資料,就是由李文定專門寫的《濟源抗擊日寇片段》的那篇文章,並且向朱永紅等人講了他們爺爺的英勇事蹟。
自從朱金山十八歲入伍後,由於天性豪邁,體力過人,又喜歡幫助戰友,因此深受部隊裡兄弟們的愛戴。
1937年8月13日,朱金山隨部隊參加了著名的淞滬會戰,以奮勇殺敵,不懼生死的表現聞名全軍,並且立下多次戰功,因而於1938年被上級提升為班長。
卻沒料到不久後,朱金山在濟源之役中,為了保家衛國,參加了奮勇敢死隊,然後身陷敵軍重圍,最終不幸壯烈殉國。
聽完了賈萬祥的講述,朱永紅不由淚流滿面,悲痛地說:“從小就聽父親說爺爺的事情,離家後就一直音信全無,家裡人都以為他去了臺灣,每當知道有從臺灣回來的老兵探親時,都會前去打聽詢問,沒想到在1938年就抗日殉國了,還死得這麼悲壯,但無論如何,爺爺都是我們朱家的驕傲!”
然後,朱永紅領著其他三個兄弟,跪在朱金山歷史紀念碑前面,一起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響頭,並表示今後會常來祭拜,現在終於知道爺爺離家後的訊息了。
朱金山的事蹟被媒體報道後,許多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認為他是真正的英雄,其精忠報國之精神,將是無數中華民族兒女的榜樣,國人也必將永遠緬懷!
參考資料:
1.杜建輝《九曲流沙》
2.《河南抗日紀戰爭紀事》、
3.《濟源文史資料第1輯》
4.李文定《豫北敵後抗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