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有云:“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毛澤東同志作為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可謂是戎馬一生。在戰爭歲月裡,他縱橫捭闔,統帥百萬大軍,最終完成了解放全中國的偉業。數十年的戰爭生涯,讓他養成了一種近乎於直覺的判斷力。因此他總能有如《孫子兵法》所說的那樣“料敵制勝”、佔盡先手,從而從容破敵。然而毛澤東的這種料敵機先和未雨綢繆,讓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佔據了主動,最終一舉扭轉朝鮮戰場的不利局面。
一、朝鮮人民軍高歌猛進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率領的北朝鮮軍隊正式越過三八線,向南朝鮮偽政權發動雷霆萬鈞一般的進攻。朝鮮軍隊以強大的T34坦克作為先導,迅速擊破了南韓偽軍的防線,迅速攻佔了漢城。
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美國的操縱下成立了“聯合國軍司令部”,並將美國名將麥克阿瑟任命為總司令。隨即美軍帶領著眾多僕從國軍,陸續在南韓登陸,開始了武裝干涉。
然而朝鮮人民軍並沒有麥克阿瑟料想的那樣,被美軍的“軍威”所嚇倒,反而繼續南進,與美軍展開了交火。7月5日,朝鮮軍隊在烏山大敗美國“史密斯特遣隊”,兩個小時殲敵近千人。到了7月6日,人民軍已經解放了南朝鮮三分之一的領土。
隨後,朝鮮人民連續發動兩次戰役,將戰線推移至釜山一線。美國陸軍24師在大田遭遇毀滅性打擊。從7月18日到20日,24師共有2400多人在戰場上“失蹤”,校級以上高階軍官傷亡尤其嚴重,其損失的裝備足以再裝備一個師。此戰之後,北朝鮮已經解放了半島90%以上的土地,祖國的統一似乎已經板上釘釘。美軍和南朝鮮軍隊被壓縮至僅有約1萬平方公里的地域上。為了避免遭遇被趕下海的命運,美軍和南朝鮮軍隊展開了瘋狂的反撲。
為了儘早結束朝鮮戰爭,金日成釋出命令,要在8月徹底解放朝鮮。為此,金日成押上了預備隊。然而由於軍隊連續作戰,裝備和人員得不到及時補充,人民軍雖然依然能突破敵軍的防線,但始終無法形成更大的突破。然而人民軍高層和蘇聯顧問都相信,統一朝鮮只是個時間問題。
就當民主陣營沉浸在一片樂觀的情緒中之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革命領導人卻鎖緊了眉頭。
二、毛澤東未雨綢繆
對於朝鮮戰爭的爆發,毛澤東實際並不知情。當時,我軍正為解放全中國,徹底掃清反動派而高歌猛進。蔣介石率領殘部退守於臺灣以及少數幾個沿海島嶼,做著最後的垂死掙扎。
當時,毛澤東已經命令粟裕在華東組建了一支數十萬人的兵團,隨時準備越過海峽,解放臺灣。然而朝鮮戰爭的爆發,卻打亂了毛澤東和粟裕的計劃。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美國第七艦隊便駛向臺灣海峽,阻擋了我們的渡海大軍。
6月28日,周恩來嚴厲譴責了美國的暴力侵略行為。然而他也表示:“美國政府這種暴力掠奪行為,並未出乎中國人民的意料。”
對於美國來說,國民黨的失敗只是個巨大的意外,他們絕不會讓這一幕在朝鮮重演。因此,他們伸出三隻手,一隻手伸向了臺灣,另一隻手伸向朝鮮,最後一隻手籠罩了越南。這不得不讓我們想起日本侵略中國的方式,即欲先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要征服滿蒙,必先征服朝鮮和臺灣。日本侵略者不僅這麼說,也這麼做,毛澤東判斷美國這是要走先佔領檯灣、朝鮮,再佔領東北的老路。
因此,毛澤東認為,臺灣一定是要收回的,但是越南和朝鮮則不能坐視。周恩來將毛澤東的態度歸納為:“懼無根據,喜不麻木”。
在繼續保持對臺灣進行監視的同時,毛澤東還派遣以陳賡為首的軍事顧問團前往越南,同時還調兵遣將,準備在東北組建一支大軍,鞏固住朝鮮的後方。
前文也提到,朝鮮人民軍在開戰之初,一直進展非常順利,甚至連美軍親自下場也難以擋住他們的兵鋒,以至於連戰連敗,龜縮在釜山負隅頑抗。
然而身經百戰的毛澤東頭腦非常清楚,一時的勝利並不代表全域性的勝利。他注意到,朝鮮軍隊雖然獲勝,卻沒有對美韓軍隊造成殲滅性的打擊。美軍雖然被擊敗,但是依然保持了較為完整的建制。也就是說,北朝鮮軍隊仍然以平推為主。
毛澤東一再強調“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戰爭的目的並不只在於佔據地盤,而在於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敵軍有生力量被消滅,無論多大的地盤都可以不戰而得。
朝鮮人民軍,他們空有地盤,沒能有效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他們所佔領的土地,反而會攤薄他們的兵力,拉長他們的補給線。反觀美韓聯軍,雖然他們困守釜山,但力量卻在不斷加強。憑藉美軍過人的海空優勢,隨時可能從人民軍防守薄弱之處進行反擊。到時候,朝鮮戰局只會瞬間逆轉。正所謂“福之禍之所依”,戰局的劇變是不可不防的。
毛澤東認為,朝鮮戰局的發展可能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人民軍一鼓作氣,驅逐已經投入朝鮮戰場的美軍,解放全朝鮮;另一種可能則是美軍迅速向釜山投入部隊,守住灘頭陣地,人民軍進攻受阻,戰局呈僵持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戰爭將會長期化。
同時,毛澤東還強調:“如果美國繼續增兵,甚至朝鮮的局勢可能逆轉,朝鮮國家有可能不保,美國還有可能直接進攻大陸。”
在兩種預測中,毛澤東很顯然傾向於第二種。於是他決定未雨綢繆,在東北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以備不測。
三、東北邊防軍
新中國建立之初,解放軍主力部隊主要分佈在中南、華東、西南和西北地區,到處追殲國民黨殘餘部隊,肅清匪特,鞏固新中國,以及解放臺灣、西藏的任務。而在華北、東北這種老解放區,主要都是地方部隊和留守部隊,人數不多,戰鬥力也不強。
在當時我軍的部署中,東北處於戰略大後方的地位。東北地處蘇聯和北朝鮮之間,本來就不需要什麼邊防力量。截至50年5月,東北軍區只有六個警備師和部分地方部隊,此外還有第四野戰軍北調從事農業生產的42軍和進行整訓工作的炮兵、騎兵部隊。按照規劃,東北軍區僅將留存10萬部隊。在當時六大軍區之中,東北軍區的兵員是最少的。
如今朝鮮戰爭爆發,東北時刻可能由大後方轉變為國防戰線的前哨,因此必須在這裡加強軍事力量。早在1950年7月7日的保衛國防的軍事會議上,毛澤東認為應該建立東北邊防軍。會議決定以4個軍、3個炮兵師共25.5萬人組成這支部隊,其任務主要是保衛東北邊防,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而司令員,毛澤東則力主讓粟裕擔任。
在解放戰爭中,粟裕大放異彩。在蘇中七戰七捷、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以及淮海戰役中,粟裕運籌帷幄、統領數十萬大軍,最終將擁有先進美械的部隊殲滅大半。原本,毛澤東想讓粟裕擔起解放臺灣的任務。然而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解放臺灣只好擱淺。
7月6日,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罕見地以“毛澤東”三個字署名,親自擬定電報,召粟裕前往北京接受新的重任:
“現有重要任務委託粟裕同志執行,請粟於七月十六日前將三野事務處理完畢,於七月十八日來到北京接受任務,粟來時可隨帶秘書及參謀人員數人。”
而後來的史實也證明,毛澤東是想讓粟裕出征朝鮮的,並將之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
然而就在粟裕準備進京之時,他的身邊卻出現異變。他早年征戰時曾多次受傷,頭顱內留下三枚彈片沒有取出,加之後來長期過度勞累,讓他患上了高血壓、腸胃病和美尼爾氏綜合徵,經常頭暈頭痛,以至於難以視事。
由於準備攻臺戰事,粟裕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因此病情愈加嚴重。由於擔心粟裕的病情,毛澤東將他到京的日期推遲到了8月下旬。
粟裕雖然不能來,但東北邊防軍的編制工作卻沒有停止。7月10日,毛澤東安排周恩來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宣佈增設肖勁光為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肖華為副政委。兩人均出身於東北野戰軍,長期在靠近朝鮮的南滿地區作戰,熟悉東北和朝鮮的風土人情。與此同時,肖勁光在紅軍時期還當過粟裕的搭檔,個人感情極好,攻臺作戰準備時又以海軍司令員密切配合,能夠很好地協助粟裕指揮第一批編入東北邊防軍的四野部隊。
7月13日,毛澤東批准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抽調13兵團的3個軍,即38軍、39軍、40軍,連同駐守東北的42軍,炮兵第1師、2師、8師和一定數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戰車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這些部隊最遲於8月5日抵達指定地點。
同時,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委,李聚奎為後勤司令員。
此後,林彪、羅榮桓和劉亞樓一致認為,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各方面素質都要超過第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因此決定以15兵團和13兵團進行對調,以15兵團部為基礎建立新的13兵團團部,以鄧華為司令,賴傳珠為政委,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
由此,40軍從廣州出發,38軍和39軍從河南、湘西以及廣西出發,源源不斷地向遼寧、吉林地區開進。整個軍隊加起來,總計250748人,是一支龐大的部隊。
四、瞞天過海
如此大範圍的軍事調動,很難不引起美國侵略者的警覺。而且國民黨留在國內的敵特眾多,在第13兵團內部就混有國民黨特務。因此,東北邊防軍的任務必須保密。
毛澤東之所以將這25萬大軍定名為“東北邊防軍”,就是表現這支部隊的“防衛”功能,讓其化為一支戰鬥力不強的“地方部隊”。
為此,重要要求對自己人也要儘量保密。就如毛澤東曾告誡高崗:“對省級主要同志只講邊防,不講其他。”
毛澤東之所以讓東北邊防軍如此低調,就是為了過早暴露新中國的意圖,也不打算和美國全面宣戰。毛澤東的目的就是將戰爭侷限於朝鮮,打一場區域性的、地方的戰爭。
除了先期進入的東北的25萬大軍,三野的九兵團和一野的19兵團也劃入了東北邊防軍的建制。
若是自立足於邊防自衛,調四野部分部隊或僅僅一個13兵團就足夠了,而此時擬進入朝鮮的解放軍已經達到3個兵團,60萬大軍之多。
很顯然,毛澤東所指定的隱蔽工作做得十分成功,不僅瞞過了麥克阿瑟,也瞞過了多如牛毛的國民黨特務。東北解放軍高層透過破獲的無線電情報進行分析,確定敵特人員潛伏在各軍的團以下單位,沒有機會接觸到戰略情報。
與“東北邊防軍”一樣,這些部隊也使用了各種具有迷惑性的假番號,諸如“第五大隊”“第十軍團”“渤海部”“泰山部”等。
為了保密,我軍一二三線部隊的電臺訊號使用率降到了最低。在通訊中,儘量使用有線電話。各種武器裝備進行了必要的偽裝,各部隊的保衛部門與地方的公安部門嚴密配合,嚴防敵特混入我軍駐地。對於我軍入朝的計劃,美蔣兩個反動勢力皆渾然不覺。
8月上旬,東北邊防軍正式完成集結,並開始了整訓。9月6日,前身是國民黨六十軍的50軍也到達了東北。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朝鮮局勢果然出現了大變。8月23日晚,周恩來的軍事參謀雷英夫突然做出報告:
“敵人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很大,朝鮮戰局將發生逆轉。”
事不宜遲,周恩來趕緊讓雷英夫向毛澤東報告這一訊息。毛澤東聽完十分憂慮,他一面向金日成發出警告,另一方面則說:
“很快結束戰爭是不可能了。戰爭肯定是持久的、複雜的、艱苦。”
與此同時,釜山方向的戰局已經陷入了徹底的僵局。就如高崗給毛澤東所作的報告:
“人民軍以現在的力量,希望在大邱、釜山地區消滅敵人已不可能。如不主動轉移作戰地區,分散敵人,在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而仍在原地,相持日久,消耗日增,美軍增援後勢必出擊……”
雖然我國一再提醒朝鮮注意自己的側後方、預防登陸,然而人民軍依然集中兵力猛攻釜山,後方力量依然空虛,只有一些未經U型你連的新兵部隊。
9月15日,毛澤東、周恩來所擔心的事果然發生了,美軍在仁川登陸,七萬大軍橫戈一擊,攻佔了漢城,將10萬朝鮮人民軍隔絕在釜山前線,朝鮮戰局出現了顛覆性的逆轉。
而此時,東北邊防軍的主將粟裕卻難以到位了。此時粟裕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了,甚至連左右環視都困難,吃飯時要將飯菜放在一條直線上,因此被迫向毛澤東請求休假。他在給毛澤東電報中寫道:
“在休息期間除兩手已不如從前時顫抖外,頭暈頭痛也並未好轉,檔案書籍都不能閱讀,每日只能看報紙,且每次不能超過二十分鐘,出外遊覽超過一個小時,亦即頭暈目眩不能支援。”
毛澤東見粟裕病情嚴重,於是準備讓林彪出征朝鮮。但是由於抗戰時留下的戰傷,林彪也病倒了。在如此的危急的情況下,毛澤東決定派第一野戰軍的統帥彭德懷前往朝鮮。10月8日,毛澤東頒佈命令,正式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與此同時,由於東北邊防軍指揮機構一直沒有組建,彭德懷已無時間重新組織,因此毛澤東決定將13兵團指揮部升格為志願軍總部。10月19日,東北邊防軍正式改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跨過了鴨綠江。
在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命令下,26萬志願軍大舉入朝。而此時,美軍已經越過了38線,侵佔了平壤,向鴨綠江方向狂飆猛進。如果沒有毛澤東未雨綢繆,在東北佈下的軍隊,後果將不堪設想。在第一次戰役中,我軍奮勇作戰,擊潰了冒進的美韓聯軍,穩住了陣腳。從而為第二次戰役的全勝奠定了基礎。
五、長津湖大捷後
在獲取第一次戰役勝利後,麥克阿瑟怙惡不悛,依然派遣大軍北進。在西線,彭德懷以5個軍阻擋第8集團軍;而在東線,彭德懷則以42軍兩個師阻擋擁兵十萬的美國第十軍,顯得非常吃力。
就在此時,毛澤東命作為第二線預備部隊的第9兵團緊急入朝,馳援東線。從而讓東線兵力對比也達到了15萬對10萬。由此,毛澤東的戰略規劃全面實現。
在西線,彭德懷指揮大軍取得了清川江大捷的輝煌勝利。緊隨其後,第九兵團在長津湖也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因此第二次戰役又被稱為“清長大捷”。
長津湖之戰結束後,朝鮮局勢得到了根本性逆轉,美軍一潰千里,逃回了38線,北朝鮮被全部解放。
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毛澤東等老一代領導人的神機妙算和料敵機先。他們步步為營,以13兵團為先鋒,再以第9兵團為後援,將大軍逐次、及時投入戰場,最終獲取了前兩次戰役的全勝。
就如彭德懷所說:
當美帝國主義向我國邊境發動侵略戰爭時,我們即調了四個軍佈置於鴨綠江北岸,待敵越過三八線向我國邊境逼近時,出敵不意給以痛擊,取得第一個戰役的勝利。這不僅挽救了朝鮮人民軍敗退的局面,而且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如果預先無此準備,想要憑空扭轉當時極不利、極嚴重的局面,是不可設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