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走近大渡河時,曾經一度懷疑它是否真的像長征戰士在回憶錄中描述的那樣水流湍急,險象環生;及至親眼目擊,才知道並非言過其實。這條河水深莫測,奔騰不馴,加上洶湧翻騰的漩渦,時時顯出河底參差猙獰的礁石,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慄;有幾處,河水還以異常的速度倒流回環。我們一行之中誰也沒有見過這種水流現象,時而回流,時而側流......似乎它和地球的引力場不發生關係。原來大渡河自有它自己 的生活規律!”
以上這段話是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於1981年來中國,在大渡河邊實地參觀了當年紅軍渡河地點後所寫。
1935年紅軍長征來到大渡河畔,“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咱們更是耳熟能詳。其實,奪取瀘定橋是不得已而為之。要想真正理解這場關鍵的戰鬥,就必須把它放在紅軍自北渡金沙江後的整個戰略行動中來考察。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全部渡過了金沙江。此時,擺在紅軍面前的是又一道天險——大渡河。為了實現到川西北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繼續北上抗日的戰略目標,紅軍就必須一鼓作氣突破敵人的大渡河防線。與此同時,蔣介石親臨昆明,部署所謂大渡河會戰。指令中央軍和川滇軍閥部隊共約20萬人,採用前擋後追,左右堵擊的戰法,以楊森、劉文輝的川軍在大渡河兩岸堵截,薛嶽的中央軍尾隨包抄,企圖憑藉優勢兵力和大渡河天險,把紅軍消滅在大渡河畔,令其重蹈太平天國石達開的覆轍。看看地圖就可以知道,紅軍當時正處於北面的大渡河,西北東南走向的雅礱江和西南東北走向的金沙江之間的一個近似三角形的地區,前後左右敵軍均已迫近,迴旋餘地十分有限。唯一的出路只有堅決北上,強渡大渡河!
兩次分兵
5月20日,中央紅軍派出兩個先遣隊,兵分兩路直插大渡河。從出發地瀘沽到大渡河邊有兩條路,一是經越西到大樹堡,此為大路,平坦易行。二是經冕寧過彝區到安順場,此為小路,崎嶇難行,而且要透過民族隔閡很深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這時,中央軍委果斷兵分兩路,在派出以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的先遣隊穿越彝區搶佔安順場的同時,還派出左權、劉亞樓率領的第二先遣隊,走大路,佯攻大樹堡,吸引敵人注意。第二先遣隊的行動,是紅軍能夠佔領安順場的關鍵。
敵人果然上當,以為紅軍要在大樹堡渡河,連忙將4個團的正規軍以及部分地方武裝移往下游加強守備,造成安順場以及更上游的瀘定橋守軍力量薄弱,麻痺大意。5月25日,劉伯承率領先遣隊與彝族首領小葉丹彝海結盟,穿越彝區,佔領安順場並找到了一條渡船,至5月26日上午十時,紅一團全部過河。至此,紅軍終於在當年石達開全軍覆沒的地方,殺開了一條血路。可是,更大的危機也同時擺在了紅軍的面前。
由於安順場河段水流湍急,架橋根本沒有可能。僅憑唯一的渡船要將中央紅軍全部渡過河去,時間、敵情都不允許。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軍委果斷做出了第二次分兵,飛奪瀘定橋的決策。也就是說,紅軍原先是計劃從安順場渡河,但因架橋無望,船少人多,追兵將至,不得已才分兵襲取上游160公里外的瀘定橋,作為第二渡河點。正是由於這種“不得已”,在給紅軍行動造成困擾的同時,也起到了干擾敵人的作用。於是,由紅一師和幹部團在安順場渡河,為右縱隊,從大渡河東岸北上,策應西岸。以紅二師、一軍團軍團部和五軍團為左縱隊,直接由西岸奔襲瀘定橋。
長途奔襲
左縱隊先遣團是黃開湘和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長征以來一直是整個中央紅軍的先遣團。紅四團於5月27日凌晨出發,48小時行軍160公里,其中後24小時強行軍120公里,於5月29日凌晨趕到了瀘定橋西岸。也就是說紅四團當時是在不吃、不喝、不睡,攜帶輕重武器,冒著悶熱和陣雨,在崎嶇山道上以平均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前進。其間還要排除小股敵人的干擾,架設橋樑透過河流阻礙,每小時當不止行軍5公里。當過兵的朋友都知道,基礎科目中有5公里越野。想必大家都能回憶起是怎樣的感受。在此,對於當年紅軍戰士的體魄和意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如此迅速的行軍速度出乎了敵軍增援部隊的意料,為奪取瀘定橋創造了關鍵的條件。加之右縱隊成功地吸引了部分敵軍的注意力,使得紅四團到達橋頭的時候,增援對岸的敵人還在路上。
紅軍徹底擺脫石達開命運的機會就全部寄託在紅四團官兵眼前這座只剩13根鐵索的吊橋上了。
飛奪瀘定橋
瀘定橋,全長101.67米,寬2.67米,距白浪滔天的河面30多米,橋板已經被敵人抽掉,只有13根碗口粗細的鐵索,9根作橋面,4根為扶手。紅四團29日6時到達西岸橋頭,著名的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戰鬥發生在下午4時,並不是影視和文學作品裡的一到就立即進攻的。這表明當時紅四團至少已經領先了增援的敵軍1天以上的路程,換句話說,東岸的援敵已經被右縱隊阻擊。事實也是如此,右縱隊紅二團迅速佔領了增援瀘定的必經之路——龍八鋪和飛越嶺,為紅四團奪橋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時,對岸瀘定城中仍然駐紮著川軍劉文輝部2個團的兵力,並且依山勢修建了工事,要想奪取這個天險仍舊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在近10個小時的時間裡,紅四團除了休息恢復體力外,進行了充分細緻的戰鬥準備,重點就是戰場偵查和戰鬥編組。首先,透過仔細的偵查,發現對岸敵軍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東岸與西岸一樣,只有一條在岸邊懸崖上開鑿的小道通向橋頭,只要用火力封鎖住那條小路,敵人增援橋頭堡就非常困難。紅四團立即組織一個營全部火力對小路進行不間斷的封鎖,敵人只要露頭就打,基本切斷了橋頭堡與其他敵人的聯絡。
其次,確定了以2連為骨幹的突擊隊,配備了比較完善的個人裝備,從鐵索上突擊過橋。以三連緊隨其後為第二梯隊,邊衝鋒邊鋪設橋板,為後續部隊開啟通路。同時,還組織了各連神槍手對敵人進行精確射擊,其他部隊則集中火力壓制橋頭堡的敵人。鑑於河寬只有百米,機步槍火力完全能夠覆蓋敵人陣地。這樣的戰鬥編組,確保了突擊和火力的連續性。
東岸橋頭堡裡的敵軍本來就是素質一般的川軍二流部隊,他們的總指揮劉文輝在對紅軍作戰中曾經提出過一個十六字方針:“只守不攻,尚穩不追,儲存實力,避開野戰”。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各級部隊毫無鬥志,敷衍搪塞也在情理之中。
這時,我們就可以還原當時的戰鬥了。
守軍在忍受了一個白天的火力壓制後,基本處於輕易不敢露頭的尷尬境地,而城裡的敵軍又無法進行有效的增援。當戰鬥打響後,22名突擊勇士更是憋足了勁,一鼓作氣攀著鐵索接近對岸。而這段時間紅四團必定是傾盡全力進行火力壓制,正所謂畢其功於一役,志在必得!以主力紅軍中的英雄團隊裡精選出的精銳,對付地方軍閥的二流部隊,無論在思想覺悟上、戰鬥精神上、單兵素質上,甚至是武器裝備上都佔有絕對優勢。
川軍的子彈打在鐵索上火星四濺,但紅軍的火力更為猛烈,槍彈像旋風般刮向敵軍的陣地。與此同時,22名勇士一手持槍射擊,一手攀著鐵索,緩慢但堅定地向對岸靠近。躲在橋頭堡裡的川軍眼看著被他們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被逐步開啟,眼看著紅軍勇士在光禿禿的鐵索上逐漸逼近,甚至都忘記了扣動扳機!
飛奪瀘定橋的勝利,紅軍戰士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中央軍委審時度勢,靈活機動的巧妙指揮以及各部隊密切協同都是保證戰鬥勝利的關鍵因素。正如聶帥所說:“大渡河戰役,從戰役指揮上來說,我們確實是走了幾步險棋,但我們都走勝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犧牲精神是任何敵人不能比擬的。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就能絕處逢生,再開得勝之旗,重結必勝之果。”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 玄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