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何進將軍秘密召見涼州刺史董卓前往京城。他想利用董卓手中的西梁軍力量,剷除長期處於困境的"十常侍"。不幸的是,何進的計劃被“十常侍”提前得知,他們便先殺了何進。不過,董卓最終還是實現了何進的“遺願”,滅掉了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然而,董卓來京後,其危害程度已遠遠超過“十常侍”,漢朝因董卓的介入而分崩離析,三國時代即將到來。
三國時期的政治體制是“世家政治””。什麼是世家?簡言之,它是一個在國內的官員或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在漢代的政治制度中,當時的官員選拔機制是“察舉制”,其中有所謂的“舉孝廉”,即地方官員在其管轄範圍內尋找“孝敬父母”的典範。假設他們有真正的才能和學識,他們可以成為官員。漢初開始實施時,由於當時政治比較明確,選拔人才的官員可以盡力而為,選拔出來的人才都是大人才。然而,到了後期,隨著政府的腐敗,朝廷的大臣們想為他們的後代謀求更多的個人利益,因此逐漸改變了它的味道。
由於這種不正常的政治制度,父親是高官,兒子也是高官。這就是三國時期所謂的四世三公,袁氏兄弟的就是這種情況。除袁氏兄弟外,當時還有一個著名的“大家族”,即“洪農楊氏”,其代表就是楊修。那麼,作為“世家大族”,為何一個就死守著漢朝小朝廷,為何一個走上逐鹿中原,弘農楊氏當年為何沒有同袁家一樣爭天下?
主要原因是人口稀少,缺乏代表性人物,楊家人才匱乏,最終只能成為陪襯。袁家不僅是“四世三公”,而且在當地也有很大的影響。當年,袁紹、袁術的父親,作為袁家的當家自然是居於朝堂之上,但袁家族的基礎不是在朝堂,而是在當地。當時,為了磨練兩個兒子的性格,他讓袁氏兄弟到當地鍛鍊。袁氏兄弟藉此在當地徵募軍馬,積累資金,為他們只為中原競爭打下了基礎。除了袁氏兄弟外,袁紹的許多家族兄弟和長老都在擔任地方官員。相比之下,楊家似乎有點單薄。雖然他們也被稱為“四世三公”,但楊氏家族的勢力範圍僅在洛陽附近,不像袁氏家族。袁家的族人在漢朝的各個地方工作。與袁家相反,楊彪他沒有兄弟。當時,他的兒子楊修只有15歲,還是個未成年人,所以他無法在外立足。族兄族弟之間還不是自己老祖宗一脈的,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聯絡。因此,楊家人口少是楊家在中原沒有競爭的原因之一。
袁家,除了“四世三公”之外,還有很多學生和朋友在外面。這些人已經成為支援袁家興起的基礎。董卓進入洛陽時,非常害怕袁家的實力,但面對袁紹的咄咄逼人,連董卓都有點害怕殺了他,最終讓他逃離洛陽,成為反董聯盟的領袖。那麼,袁家有多可怕?以董卓本人為例。他起初是袁家的弟子。當年,他依靠袁家袁隗的,最終成功入主幷州。除了袁紹,後來成為冀州的韓馥也是袁家的弟子。冀州是東漢第一個州。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冀州牧的地位可想而知。但韓馥卻放棄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位置。除了被手下人教唆外,另一個原因是韓馥本人是靠袁家的幫助才成為了冀州牧,孫堅也是如此。每個地方上的實力派背後都有袁家的影子,對於董卓來說殺一個袁紹不難,難的是袁紹背後的勢力牽扯實在太廣,因此明知道袁紹的威脅才始終不敢殺他。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