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雙尾貓
字數:2700,閱讀時間:約5分鐘
編者按:弓箭是冷兵器戰場上主要的遠射兵器,弓離不開箭,要想做箭,就需要箭桿,而箭桿用什麼材料呢?冷兵器研究所釋出的《世界軍武》圖鑑系列裡就曾提到古埃及軍隊和赫梯軍隊都用蘆葦做箭桿。對此有朋友提出質疑,蘆葦杆怎麼可能做箭桿?那麼本文就來說說箭桿的那些事。
箭桿的材料要求
冷兵器研究所曾有作者寫過《射過去的箭會被撿起射回來嗎?古代打仗箭桿可比箭頭貴多了》一文,裡面提到了對箭桿的要求。
中國傳統箭桿多是木質或者竹子,明《天工開物·佳兵第十五》是這樣說的:“凡箭笴,中國南方竹質,北方萑柳質,北虜樺質,隨方不一。”
一般來說,木質箭桿有樺樹還有柳樹等等,這些木材的直度和強度比較好。顯然,做箭桿可不是隨便拿個木頭就行的。畢竟箭桿本身的材質會影響弓箭的射程、威力和精度,保證箭桿的直度和強度,也有利於保證弓箭的威力和精準度。為了確保木製箭桿的直度,古人會用箭桿整直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端子調整。這個看起來挺高大上的,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石峁古城就發現過很多。
古代在沒有好的木材的情況下,一般會選擇竹子,有的竹子,像箭竹,經過簡單加工和乾燥處理後就可以用了(《天工開物》:“凡竹箭其體自直,不用矯揉。)。有的則需要加工成竹條粘合,那種被稱為三不齊。網文裡馬槊製造傳說的源頭,倒是特別像三不齊箭桿的豪華版加工方法。
蘆葦為何能做箭桿?
當木材和竹子都沒有的條件下,也可以用蘆葦。蘆葦可以用做箭桿的理由是蘆葦杆長且直,箭鏃的安裝方式有鋌式和銎式,蘆葦內部中空的自身特性就很適合安裝帶鋌裝的箭鏃,並且蘆葦多生長在河灘上,生長快、成本低廉。古埃及人就因為缺乏木材,所以常常使用蘆葦做箭桿。
▲鋌式
但是蘆葦的強度畢竟比不得木材和竹子。很多朋友對於蘆葦箭桿的質疑,也主要是擔心其強度。箭桿如果不結實,一旦發生爆箭是非常恐怖的。具體爆箭的圖,大家可以自行搜一下,因為太血腥,所以這裡就不放了。
至於爆箭的問題,那就涉及到了弓的拉力對箭的影響。弓箭在發射出去的時候,弓弦會給予箭桿一股巨大的推力,這股推力從底部傳至頭部,箭桿就會發生形變,所以箭桿的強度真的十分重要。
實際上,雖然蘆葦給人印象中是非常軟的,但是每年都有蘆葦扎傷人的事情,因為蘆葦靠近根部的地方還是比較堅硬的。
其次,考古中也發現了一些蘆葦箭桿的實物。埃及的博物館中就收藏過這種蘆葦箭桿。在中國的馬王堆三號墓(年代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也曾經出土過12支蘆葦箭桿。不過,這些蘆葦箭桿都經過了髹漆工藝的處理。另外,馬王堆三號墓還出土了竹弓2件和木弓2件,體積不大、並且為單體。復原之後發現拉力一般。所以這種蘆葦箭,可能是給那種拉力不大、疑似打獵用的小弓用的,雖然有專家認為,這些弓是陪葬品沒有實際的意義,但是箭鏃卻很接近實用器型而不是樣子貨。
蘆葦做的箭實戰效能如何?
既然有實物,那麼為何蘆葦箭桿給人一種不可能做箭桿的錯覺呢?
這得從弓的拉力說起。從國內外的弓箭愛好者的反饋來看,用蘆葦做的箭桿能承受的弓的拉力不能超過50磅,再多可就吃不消了。由此這裡有朋友認為蘆葦箭桿沒啥實戰的能力。
宋代《華嶽翠微先生北征錄》記載說:
“步射弓:諸軍皆用一碩一斗、一碩一斗並一碩,此皆廢物。今制合用九鬥、八斗、七鬥,內九鬥放少,八斗、七鬥放多造。
馬射弓:諸軍皆用一碩、九鬥,此皆廢物。合用八斗、七鬥、六鬥,內八斗放少,七鬥、六鬥放多造。”
華嶽這裡就認為拉力太大不實用,實戰用的步射弓合用九、八、七鬥(宋制),騎射弓合用八、七、六鬥(宋制)。(注:這裡的一碩指的是一石,宋石是92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當時一石弓理論上合121~126磅。)因為宋朝時弓箭算拉力是不上弦的,所以依據測算,宋代所謂的一石弓大約80~90磅,步射實用弓在56~81磅,騎射實用弓在48~72磅。很明顯,這種拉力蘆葦箭桿是吃不消的,沒辦法,面對那些盔甲齊備的對手,足夠的拉力還是很有必要的。
說完宋代,再談明代。
《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二,工部-軍器軍裝一記載:
永樂元年奏準,造弓式面闊三指。其力自七十斤、至四十斤、分為四等。
明代一斤590克,而明朝的弓箭測拉力是不下弓弦的,所以明朝早期戰弓大約是53磅到93磅。
所以從戰弓拉力來說,蘆葦杆明顯是不夠看的,因此在相關書籍中沒有提到蘆葦。
▲蘆葦杆
不過這事兒到了清代開始有了變化。《清宮武備》有關弓拉力的記載道:康熙御用樺皮弓達到十一力。儀德剛先生寫的《清代滿族弓箭的製作及管理》一文中提到,清代武舉實射標準為:騎射三力,步射五力。根據《清宮武備》書中記載,一力為九斤十四兩,清朝時一兩為37.5克,那麼一力約為13.06磅,騎射用的弓不到40磅,但是強調精準射擊所以拉力小。
另有清史稿記載:
“乾隆十四年,莽阿納上言,整頓邊省營伍章程:一、步弓均改五力以上,一、馬射與步射一式,一、馬兵騎射宜槍箭二技,一、鳥槍專練準頭,一、槍兵兼習弓矢,一、定優劣賞罰,一、預儲軍械,以固邊陲。”
當時因為有盔甲淘汰與火器的普及影響,所以弓的拉力也在縮小,綠營多是四力的弓,清代打獵的弓也多是四力甚至三力。在這種情況下,蘆葦箭桿就已經夠用了。而早期清代戰弓則大多是七力弓,主要是為了應對重甲。
弓箭不是磅數越大越好
那麼我們回到開頭,來看看蘆葦箭桿盛行的時代,那是三千年前!當時除了少數貴族,大多數士兵還是布衣水平。就拿赫梯軍隊來說,當時的大多數士兵能有個頭盔就不錯了。而著名的邁錫尼青銅甲也是少數貴族配備的,大多數人還是缺乏防護的。所以在三千多年前,50磅的弓威力已經很大了,也夠用了。
一些古墓出土的中國戰國時代的弓,復原後也不超過四十磅。而國內複製的三角弓,拉力也不過50磅,還是在超過90釐米的拉鋸下達到的。
另外,雖然大磅弓威力大,但成本高出不少,而且對身體素質要求相對更高。更重要的是,大磅弓消耗體力嚴重,對付一些無甲目標威力過剩。而且弓不是拉力越大、射程就越遠,一些弓拉力大,但是射程反而不及一些拉力小的弓箭,就像明軍常用的小稍弓,拉力四十到五十明斤,射程就遠高於大梢弓。小磅弓可以射輕箭,而大磅弓如果箭太輕,就會傷弓。
因此製作小磅弓使用蘆葦箭桿,對付無甲目標還是可以的。甚至除了蘆葦,中國古代還有用蒿草作箭桿的記載,張巡死守睢陽的時候就用過蒿子稈箭。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