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明天(10月22日)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5週年。1936年的10月22日,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成功在寧夏將臺堡會師,此前的10月9日,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這兩次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走向深入之際,小牛梳理史實發現,長征之所以將陝北作為目的地,竟與幾條新聞有關……
紅軍長征是一場被迫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長征時,大部分官兵並不清楚終點在哪裡。
長征落腳點在哪裡,新的革命根據地就將建在哪裡,這是關係紅軍存亡和中國革命前途的重大問題。
形勢的快速變化,曾使中共中央八次改變對長征目的地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黨中央最終選擇長征落腳陝北,竟和報紙上的幾條新聞有關。
1935年9月18日,已經艱苦行軍近一年、經歷無數戰鬥的紅一方面軍攻佔甘肅岷縣(今宕昌縣)哈達鋪鎮。
鑑於當地敵軍薄弱、物資豐富、群眾條件好,中央決定在當地休整。
毛澤東找來偵察連連長梁興初、指導員曹德連,讓他們在鎮上找點“精神食糧”,只要是近期的報紙雜誌都找來。
梁興初等人在哈達鋪郵局找到了七八月間的天津《大公報》和《西京日報》等刊物,上面記載了幾條關於陝甘蘇區的新聞。
1935年7月23日《大公報》刊載閻錫山7月22日晨在綏靖公署及省府紀念週報告說:
陝北匪共甚為猖獗,全陝北二十三縣幾無一縣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縣,半赤化者十餘縣,現在共黨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擴大區域威勢。
……全陝北赤化人民七十餘萬,編為赤衛軍者二十萬,赤軍者二萬。
8月1日《大公報》援引敵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的話說:
盤踞陝北者為紅軍二十六軍,其確實人數究有若干,現無從統計,但知其槍支不過萬餘。……
匪軍軍長劉子丹(即劉志丹——引者注)轄三師,……匪軍現完全佔領者有五縣城,為延川、延長、保安、安塞、安定等,……
現在陝北狀況,正與民國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彷彿。
資料圖:《大公報》報道陝北紅軍動態。來源:“重走長征路”微信公號
陝北不但有紅軍,而且蘇區發展態勢恰如1931年的江西!
這些訊息令長征途中訊息閉塞的毛澤東等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毛澤東此前在俄界會議上做出的被敵人打散的最壞設想不僅可以避免,而且還能在新的根據地繼續開闢中國革命新的階段。
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達鋪召開紅一、紅三軍團以上幹部大會,毛澤東在會上作了報告。
他說:“目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我們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我們的路線是正確的,現在我們北上先遣隊人數是少一點,但是目標也就小一點,不張揚,大家用不著悲觀,我們現在比一九二九年初紅四軍下井岡山時的人數還多哩!”
幾天後,黨中央在甘肅通渭縣榜羅鎮召開會議,正式確定了北上與陝甘蘇區紅軍會合,長征落腳陝北的決定。
1935年10月下旬,黨中央率領紅軍陝甘支隊勝利到達陝甘蘇區吳起鎮,宣告中央紅軍歷時一年,縱橫11省,完成了艱苦卓絕的戰略轉移任務。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先後到達陝甘蘇區,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北,標誌著歷時兩年、長達數萬公里的長征勝利結束。
有人說,毛澤東在哈達鋪看到那幾條新聞,促使紅軍走向陝北有很大的偶然性。
其實,利用新聞報刊了解敵情、尋找革命方向,是毛澤東的長期習慣。正如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所說:“為著瞭解敵人的情況,須從敵人方面的政治、軍事、財政和社會輿論等方面蒐集材料。”
1929年,毛澤東率領紅軍在贛南閩西開闢根據地,因可天天看到國民黨的各種報紙,他非常高興,在寫給中央的報告中說:“真是撥雲霧見青天,快樂真不可名狀。”
在毛澤東的影響下,紅軍非常重視透過新聞報刊獲取外界訊息。
儘管長征途中條件艱苦,但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社前身)仍堅持利用紅軍電臺抄收國民黨“中央社”電訊和外國通訊社英文稿,經編輯油印為“參考訊息”,供中央參閱。
毛澤東不僅從各種媒體瞭解情況,而且還反向“採訪”那些對他感興趣的外國記者。他對國際事務的熟悉,常令許多成熟的外國記者感到驚訝。
埃德加·斯諾採訪毛澤東時,毛向他詢問英國工黨的政策,還問到許多關於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問題。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裡說,“我發現他對於當前世界政治驚人地熟悉。”
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回憶對毛澤東的採訪時也提到:“他首先詢問我有關美國的情況。我發現他對許多在美國發生的事情比我還了解。……他有計劃地獲取情報知識,其用心程度不下於對軍事戰略。……外國來訪者來到延安時總要求他們介紹本國情況。”
1948年,毛澤東剛率中共中央機關進駐西柏坡,就提出“凡是敵佔區的報紙,不論是大報、小報都要,什麼《世界日報》《益世報》《平民日報》《華北日報》《新民報》等等,能買多少,買多少,送給黨中央研究”。
堅持研究與分析報紙尤其是反動派的報紙,以達到知己知彼的目的,正是毛澤東能屢屢克敵制勝的原因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讀的報紙更多,他將報刊作為了解各行業動態的視窗或風向標,以獲取資訊,指導工作。
1958年,全國掀起了除四害(老鼠、麻雀、蒼蠅、蚊子)運動。對於應不應該消滅麻雀,科學界有不同的意見。毛澤東知道後,要秘書把各種不同觀點的文章收集起來送給他。
仔細閱讀這些材料後,毛澤東在1960年3月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中改變了消滅麻雀的決定,提出“麻雀不打了,代之臭蟲,口號是‘除掉老鼠、臭蟲、蒼蠅、蚊子’”。科學界在報紙上提的意見,對毛澤東作出這個決定,起了重要作用。
毛澤東畢生都將閱讀新聞報刊、蒐集各方面資料視為認識世界的重要一環。“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這是延安時期流傳的毛澤東的一句名言。
曾為毛澤東管理圖書報刊的逄先知回憶,有幾次因為沒有及時將當天的報紙送閱,毛澤東批評說:“我是要看新聞,不是要看舊聞。”
1941年延安整風運動期間,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他專門指出:“例如關於宣傳工作,如果不瞭解敵友我三方的宣傳狀況,我們就無法正確地決定我們的宣傳政策。任何一個部門的工作,都必須先有情況的瞭解,然後才會有好的處理。在全黨推行調查研究的計劃,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
新聞傳播工作尤其重視大量佔有資訊,以服務受眾需要,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中新社曾倡導採編人員“半天研究僑報,半天寫稿,投其(境外媒體客戶)所好”,這種服務意識,正是對上述毛澤東新聞工作重要論述的實踐。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毛澤東的這些新聞思想,仍值得我們品味學習。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紅軍長征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4.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5.金一南.苦難輝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6.李彬,塗鳴華.百年中國新聞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7.方漢奇,丁淦林,黃瑚等.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8.(美)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董樂山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9.孟紅.毛澤東的報紙情結[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2/0810/c85037-18717835-4.html
來源:微信公眾號“庖丁解news”
作者:戴夢嵐
【宣告: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