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進行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場戰役均對解放戰爭的勝利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而且這三場戰役皆因其規模之大、戰績之輝煌、影響之深遠當選為“三大戰役”,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戰爭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
而在解放戰爭的最後一役——西南戰役中,57天消滅國民黨軍隊90多萬人,這個數字無論是相比較於哪一場戰役來說都是絕無僅有的,那麼為什麼這麼一場殲敵數量如此之大的一場戰役卻無法入選到“三大戰役”之中呢?
判斷一場戰役的重要性,無非就是兩個方面,一是對全域性的影響,二是作戰難度的大小,而評價西南戰役是否能併入“三大戰役”的條件也就取決於在當時的那個時代背景之下西南戰役的影響和價值。
遼瀋戰役:解放東北,改變了共產黨一直處於被動的局面
人民解放戰爭進入1948年,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經過一系列戰爭之後,國民黨軍用於一線作戰的正規軍已經縮減到174萬人,分別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個戰場。
而解放軍從戰爭初期的120萬人發展到280萬人,並且在正規化建設和技術裝備方面均有顯著提高,絕大部分地區已經獲得解放。
為了建立更加穩固的根據地,中共中央在結合現實情況之後針對殲滅國民黨軍的決戰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個決戰性戰役。
遼瀋戰役是中共中央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發動的一場戰役,事先準備充分,東北野戰軍連同地方部隊總兵力超過100萬人,彼時東北國民黨軍總兵力在55萬人左右。
兵力佔優,態勢有利的情況之下,想要獲勝卻也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東北野戰軍在此之前從未組織和實施過如此大規模的戰役,部隊軍事裝備上更是比國民黨軍差一大截且在戰役開始之前中央關於打法爭執不斷。
最後在毛主席的堅持之下,以“錦州”這一步險棋利用壕溝戰術使得這一場原本看起來兇險萬分的戰役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錦州”明顯的險棋,國民黨軍卻遲遲無人發現。
遼瀋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第一場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場,這一場戰役歷時52天,中國解放軍以6.7萬人傷亡的代價殲滅了國民黨軍47萬餘人,解放東北全境。
遼瀋戰役的勝利使得中國革命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毛主席將這一轉折稱為“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加速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的程序,影響深遠。
由於東北的解放,東北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和器材等全部被繳獲,憑著這些美式裝備,東北野戰軍一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部隊,戰鬥力空前提高,共產黨的作戰熱情與決勝信念空前高漲。
遼瀋戰役的勝利使國共力量發生轉折性的變化,東北地區的雄厚工農業基礎也成為之後全國解放戰爭的強大的支援,中國共產黨自此以後真正具備了戰勝國民黨的軍事和經濟實力。
淮海戰役:破滅蔣介石的稱霸美夢
淮海戰役作為“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場戰役可謂之是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會戰,歷經66天,堪稱中國近代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會戰。
解放軍參戰兵力約有60萬人也是當時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全部家底,而國民黨軍隊零零散散加起來大概有80萬餘人。
彼時的中原野戰軍元氣尚未恢復,重武器十分缺乏,而蔣介石為了獲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則將自己的許多精銳軍官派遣到這場戰役之中。
淮海戰役是損失最為慘重、殺敵數量最多、政治意義最大的戰役,解放軍傷亡13.4萬人,共同消滅或改編國民黨軍55.5萬人。
淮海戰役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使得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推動了解放程序,為之後全國的勝利奠定基礎。
淮海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國民黨企圖稱霸中國的幻想,剿滅了大批國民黨精銳部隊,狠狠地戳傷了國民黨內部的銳氣和士氣。
淮海一戰給予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致命一擊,王牌主力全軍覆沒,集團內部精英損傷殆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國民黨軍已經喪失了戰鬥的本錢。
國民黨內部矛盾加劇,漸漸分崩離析,勢力進一步分化,加快了國共內戰的結束蔣介石的下臺。
陳毅評價淮海戰役為“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兵行險招,卻因著人民的支援在戰場上有源源不斷的兵力可以與國民黨軍抗衡。
而反觀國民黨內部,雖然蔣介石派遣多名精銳前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將領抵達戰場之時,整個戰局已經覆水難收。
平津戰役:加速解放戰爭程序
平津戰役是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戰役,戰略決戰是敵我雙方使用主力進行決定戰爭勝負的作戰,戰爭的勝負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是國共雙方都心知肚明的一件事情。
中央軍委針對蔣介石等人的猶豫不決,在遼瀋戰役剛剛結束,淮海戰役還在熱火朝天之時就已經部署了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在張家口打響第一槍,在天津取得城市攻堅戰的勝利,在北平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戰爭結局。
東北野戰軍僅用29個小時就打贏了天津戰役,殲滅國民黨天津守軍13萬人,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
平津戰役作為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基本解放了華北全境。
平津戰役突破固有的作戰形式,利用傅作義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進行分化,與傅作義簽署和平改編的協議,為北平的解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平津戰役以極小的代價極大的減少了國民黨軍的力量,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的時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書寫新的歷史篇章,解放天津保護北平免受戰爭的破壞。
平津戰役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戰事的基本結束,大部分地區得到解放,中國人民迎來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紀元。
平津戰役的勝利,堅實鞏固了民眾基礎,收穫了大量民心,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充分的準備。
西南戰役:三大戰役基礎上的勝利之歌
渡江戰役之後,國民黨軍不斷被殲滅主力軍隊更是喪失殆盡,殘存的全部兵力加起來也不過150萬人。
潰敗的國民黨軍退到華南、西南和臺灣等地,蔣介石在美國帝國主義的支援之下,企圖利用白崇禧、胡宗南兩個集團作為骨幹,進行最後的掙扎。
為了截斷國民黨軍逃竄到國外的退路,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應,派遣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進行剿匪工作。
第二野戰軍整裝待發前往西南,出發之前第二野戰軍對即將面臨的百萬軍隊心有擔憂,但是在真正與國民黨殘餘部隊碰面之時,這股擔憂也就化為烏有。
四川、雲南等地的國民黨軍雖然佔著人數上百餘人的威勢,但是並沒有像北方戰場那樣積極對抗,甚至作戰略顯消極。
彼時的國民黨軍因為北方主力的連敗已然士氣大減,僅有胡宗南部和宋希濂部的兩股部隊還肯略微出力之外,其他的國民黨軍隊瞧著二野部隊都是忙不迭的投降。
西南戰役中,除了宋希濂、鍾彬等頑固部隊之外,其餘的國民黨軍閥力量都不想與解放軍為敵,早早地聯絡商量投降。
有些國民黨軍隊為了爭取解放軍的信任與接納,紛紛起義投誠,這在三大戰役中是從來沒有過的情況,國民黨軍隊的投誠讓蔣介石“捲土重來”的大計化為烏有,註定了必敗的結局。
整個西南戰役共經歷57天,解放了四川、貴州、雲南、西康四省,消滅90多萬國民黨軍,這其中有許多是未曾經過激戰,主動投降的。
三大戰役結束之後,解放戰爭的結局其實已經大致可以窺探到,換句話來說,西南戰役爆發與否對戰爭全域性都影響不大,中國解放軍經過一系列的戰爭之後實力大漲,西南戰役也僅是起到一個掃尾的作用。
三大戰役實際上解決了國民黨最強的軍隊,拿下了北方地區,給予國民黨軍極大的心理壓力,西南戰役可以說是不戰而勝的。
西南戰役不論是作戰難度,還是對全域性的影響都沒有辦法與三大戰役相提並論,即使殲敵數字幾乎相當於遼瀋戰役與平津戰役之和,還是無法進入“三大戰役”之列。
從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到之後的渡江和西南戰役的發展局勢來看,中國共產黨逐漸收穫大量民心,國民黨軍的投誠亦表現出中共地位的逐漸提高。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以真實的戰爭向國民黨軍顯露出這一點的重要性,在三大戰役中,人民的力量都是最為重要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