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豐有著“人信物豐”之美譽,同時它也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中央紅軍打響“長征第一仗”的所在地,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核心區域。許許多多的革命先輩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奇故事及為爭取革命勝利而浴血奮戰的光輝足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項英便是其中一位。
項英出生於1898年,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我黨歷史上長期擔任重要職務,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時期。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項英臨危受命,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與陳毅並肩攜手在蘇區堅持戰鬥。
1935年3月,項英和陳毅分別化名為老周、老劉,突圍到信豐油山根據地,直接領導贛粵邊的游擊戰爭。5月,國民黨大軍約50倍於游擊隊的兵力對贛粵邊游擊區進行全面“清剿”,要求三個月內“打死、餓死、困死”游擊隊員。
面對國民黨瘋狂“清剿”,項英陳毅領導的游擊隊被迫餐風露宿,晝伏夜行,過著“野人般的生活”。幸好有我們油山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他們將糧食糧食藏於竹竿,丟進山裡送去糧食,並且在油山老表的掩護下,將上樂塔建立為交通站接頭處,傳送情報等等。
所以,項英也一貫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他常說:“群眾是我們游擊戰爭的基礎,沒有群眾的擁護和支援,我們就無法生存和發展。”
有時敵情相對緩和,項英就帶領游擊隊下山幫助群眾耕種、收割。項英要求不允許損害群眾的利益,游擊隊向群眾借款借糧,要打欠條,將來想辦法償還。
有一天,油山游擊隊沒收了一頭本地土豪家的健壯水牛。項英知道後說:“你們瞭解一下,看附近老俵耕田缺不缺牛呢?”
游擊隊瞭解情況後,向項英反映,目前群眾不缺牛,建議把這頭牛殺掉,改善一下生活。項英表示,牛可以殺,但要大家一起分享,游擊隊吃一半,群眾吃一半。這樣,村裡的家家戶戶都吃上了香噴噴的牛肉。
時間長了,親情在游擊隊員與群眾之間流轉。1936年端午節來臨了,想到山裡的游擊隊員,附近的群眾包好了一些新鮮、香氣撲鼻的粽子,託李紹仁送到山裡來。
項英忽然看見自己吃的粽子和大家的不一樣,就問是怎麼回事呢?李紹仁微笑地回答:“我知道你喜歡吃清水粽子。這些是我親手包的,沒有鹹味。”項英聽了,激動地說:“感謝你們,感謝人民對我們的關心和支援!”
項英領導遊擊隊運用游擊戰術原則,在群山峻嶺中與敵人周旋,英勇機智,九死一生,歷經無數艱難險阻,進行了長達三年的艱苦卓絕的殊死鬥爭,最終取得勝利,為儲存革命武裝力量,保持南方戰略支點作出了重要貢獻。
後來,中共中央政治局曾作出《對於南方游擊區工作的決議》,充分肯定項英同志及南方各游擊區同志“長期艱苦鬥爭精神與堅決為解放中國人民的意志,是全黨的模範。”這個決議,是黨中央給予項英和他的戰友們最高的獎賞,外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也稱讚“項英是從墳墓裡爬出來的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