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話糙理不糙,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這樣一種人,說話交流時不懂得察言觀色,或許你並不是有意的“出錯”,但卻總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說話總能夠踩到別人的痛處,致使火藥味十足,人際交往受阻。最後,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
清朝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少年時扳倒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葛爾丹、保衛雅克薩等,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後世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晚年時期的康熙有一個忌諱:不喜歡別人說他老。如果有人觸犯了這一點,輕則會受一些皮肉之苦,重則可能還會丟了性命。左右大臣都知道他的這個忌諱,所以平日裡說話、交流時也都會避開“老”字。
有一次,康熙帶著皇后妃子們去湖中垂釣。不一會,康熙的釣竿開始晃動起來,拉上來一看是一隻鱉。誰知,鱉掙脫魚鉤掉入水中跑了,康熙連連嘆惜。一旁的皇后急忙安慰說:“這應該是一隻老鱉,牙齒都沒有了,所以咬不住鉤子。”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身後一個妃子哈哈大笑起來,一邊笑一邊打量康熙,大有含沙射影的味道。康熙龍顏大怒,在他看來,皇后屬於無心之失,而這位大笑的妃子則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故意嘲諷他的衰老了。於是,康熙把這位妃子打入冷宮,終生不得面聖。
皇后的話屬於無心,妃子的話屬於有意。康熙忌諱別人說“老”,妃子雖然沒有言語,但她的大笑和眼神,將“老”字著著實實引申到康熙皇帝身上。最後,這位“說話不長心”的妃子被康熙打入冷宮,一輩子只能與孤獨為伴了。
由此可見,說話做事一定要懂得察言觀色,懂得明白交談對方的喜好,千萬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最後搞得不歡而散,甚至落下埋怨。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第一,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場合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說話一定要懂得看場合,要說一些適合當下場合氛圍的話,如此才能夠讓人們聽得進去。如果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輕則讓人反感,重則可能還會引起人們的憤怒,對你之後的社交活動產生很不利的影響。如,在葬禮上萬不可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在婚宴上不要聊離婚等不吉利的話題……否則,你將會受到別人的白眼,讓人反感。
總而言之,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場合,在嚴肅的場合說話要嚴謹一些,在輕鬆的場合說話就可以幽默一點。
第二,說話一定要考慮環境因素
在什麼樣的地方就說什麼樣的話。比如,飯桌上最好不要講讓人反胃的話題;廁所中也不要談論美食的問題。如果二者顛倒的話,就有傷大雅,不受人喜歡了。所以,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周圍的環境,不要說出與環境不符的話來。
第三,說話要看具體情況
在氛圍輕鬆、心情較好的時候,說話可以適當的幽默一些,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既能夠調節氣氛,也不會讓對方不適;但如果對方心情不好時,說話就不能嘻嘻哈哈、沒輕沒重了,要懂得適時打住,不要沒眼色。如果不能注意這一點,就可能會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