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相信一句話:
“人這一輩,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身邊有誰。”
人與人,都是相互影響的。
許多時候,一個人的朋友圈子,決定他的性格、修養,以及人生軌跡。
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就決定了什麼樣的前行方向。
選擇朋友的能力,更暗藏了人生的格局。
老話常說:
“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與虎狼同行,必是猛獸。”
人這輩子,和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與庸俗者同行,沒有壓力,你會變得越來越懈怠,腳步越來越沉重,逐漸走向下坡路。
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會不自覺向他們看齊,時刻鞭策自己,自然也會變得出類拔萃。
你選擇和什麼樣的人同行,決定你能走到什麼樣的終點。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馬克·漢森是美國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在一次宴會上遇到演說家安東尼·羅賓。
他向羅賓請教一個問題:
“我們都在教別人怎麼樣走向成功。但是,為什麼我的年收入才100萬,而你一年卻能淨賺1000萬呢?”
羅賓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他:“你每天都跟誰呆在一起?”
漢森很自豪地回答道:“我每天都跟百萬富翁在一起。”
羅賓笑了笑,說:“我每天都跟千萬富翁在一起。”
一個人成長得最快的方法,就是與優秀的人同行。
當你置身於一個非常優秀的圈子裡,你會不滿足於平庸。
會不斷修煉自己,學習他們優秀的品質、自律的習慣,出色的能力,被無形的力量推動前行。
和優秀的人同行,不僅能幫助你遇見更好的自己,在你困惑或者走錯時,還能給予你力量和指引。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算得上人生的一種捷徑。
所以不要害怕與比你優秀的人相處,也努力讓自己成為別人想靠近的人。
網上有一個問題,跟靠譜的人共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一個回答引發網友共鳴:
他跟你說:“好”,你不會覺得他是在敷衍你。
其實,靠譜的人無非就是讓人覺得,心裡踏實,可以託付。
朋友之前跳槽到一家公司做創意策劃,得知總監年紀和他差不多大,很不服氣。
但上班三個月後,卻對他讚不絕口。
因為每一次不管方案大小,總監都會積極討論,就算再忙,郵件也一定是當天回覆。
有一次公司重點專案,客戶怎麼都不滿意,但是他一點也不慌亂,也沒把問題推給底下的人。
而是親自上手,帶領大家共同制定新的解決方案,最終成功拿下客戶。
朋友說:“只要他參與的專案,不僅很少出現錯誤,結果也都令人期待。
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也剛好彌補了自己的不足,讓自己慢慢變得更好。”
很多時候,我們判斷一個人能不能共事,值不值得信任,其實考量的是對方的能力和學歷。
但在成功人士眼中,靠譜其實是比聰明更重要的品質。
靠譜的人,不一定是和你關係最好,但一定不用猜疑和顧慮。
靠譜的人,不一定是人群中最出色的,但一定腳踏實地,全力以赴。
許下的承諾會盡力實現,答應的事情也絕不含糊。
哪怕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只要交給他,都能認認真真地做好。
和這樣的人相處、共事,自然每一步都走得踏實有力。
但我們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有始終、有擔當的人,為自己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讓別人放心,讓自己安心,路才能越走越寬。
人這一生,會去過很多地方,遇見很多人。
可即使日子再怎麼精彩,也難免會有孤獨的時候。
所有人都以為你過得好,卻沒人關心你累不累,受過多少委屈。
總有人說愛你,對你的資訊瞭如指掌,卻讀不懂你,走不進你的心靈。
難怪劇作家廖一梅說:“人這一生,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懂得。”
就像胡適和江冬秀。
張愛玲曾經評價他們的婚姻:“舊式婚姻罕有的幸福例子”。
一個是學富五車的民國才子,一個是大字不識的小腳女人,怎麼看都是八竿子打不著兩個人,卻陪伴至老。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互懂得。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女人帶著三個孩子逃難,談何容易。
可再苦再難,江冬秀也沒忘記丈夫的十幾箱書,她深知書對於丈夫的價值。
胡適在信中感激地說到:“北平出來的教書先生,都沒有帶書。只有我的幾十箱書全出來了。這都是你一個人的功勞。”
但如果說,江冬秀是最懂胡適的人,那麼在一定程度上,胡適也成全了江冬秀。
即使是包辦婚姻,胡適也從未不看起她,而是關注她身上的閃光點。
勸她大膽放腳,她讀書識字,並鼓勵她給自己寫信。
後來,在胡適的影響下,她逐漸脫離了封建和迷信,真正地成為了胡適的賢內助。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懂別人,是種欣喜;被人懂,是種幸福。”
人海茫茫,如果能遇到一個懂你的人,真是特別幸運的事情。
他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是在他面前,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無需刻意討好。
即使什麼都不說,也能懂你的欲言又止,一直默默在你身邊陪伴。
會時刻把你的一切都放在心上,哪怕相顧無言也會覺得心安。
若有幸遇到這樣的人,請務必好好珍惜。
古語有言:“人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
這句話直到現在,依然警醒著世人。
如果你的出身無法改變,那透過自己選擇的朋友,改變自己的命運。
和優秀的人同行,時刻鞭策自己努力向上,走上人生快速通道。
和靠譜的人共事,少走幾步彎路,等於成功了一半。
和懂你的人相處,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愛,變得溫柔而浪漫。
如此,一步步接近自己最好的樣子。
作者 | 十點小嗲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