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禪》裡有句話:“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何為煙火氣?大抵是,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和喜歡的人一起一日三餐。
只是這樣的場景覺得離我有些遙遠。
離家多年,除去國慶過年會回家,其他時間都是在上海一個人。隨著長大面對著親人的逝去,子欲養而親不待不過如此。只是與健在的親人隔閡也越來越大,她始終認為我還是個孩子,而我卻無法認同她的思維和愛好。曾經無話不談的親人,到如今彼此連基本的信任都不在。
和家人對坐,和內心對話。這些看似稀鬆的日常,恰似洪流中的浮木,再也無法抓住。
曾經看過一本書,是陸慶屹《四個春天》。他拍攝父母兩人,沒有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只有勤勤懇懇的農活,一日三餐。但是平凡的生活裡還有音樂和詩意。那種愛意和溫柔似是一種求而不得。
我想記錄一下時間流逝的那種痕跡。你一拍之後,你就發現你越來越去關注那些可能會忽略掉的那種熟悉的東西。你可以回望你的生活,看到那些流逝的東西,它變成一種永恆的狀態。——陸慶屹
在中國有千千萬萬的家庭,應該就有千千萬萬種相處模式。
1、像朋友,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彼此照顧卻也彼此獨立
這是我始終羨慕的一種親子關係。
有本書《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講的是兒子在得知母親胰腺癌晚期後,想跟母親溝通卻不知如何面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母親開始讀同一本書。然後話題開始,他們開始了人生深度的對話之旅。穿插著兒時的回憶和母親的人生際遇,探討了勇氣、信仰、孤獨,感恩、學習傾聽甚至葬禮等多個話題。
能和父母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該是多麼一件幸運的事情。也許不是讀書,哪怕是某一項運動、某部電視劇或是美食、花藝、茶藝、旅遊……任何一項都可以。而不是僅僅把話題放在結婚、生子之上。中國十幾億人口,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走一模一樣的人生呢。
2、傳統的付出式父母,一切為了孩子
中國母親,大部分都是上半輩子勤勤懇懇的照顧孩子,下半輩子又期盼著孫子孫女,家庭似乎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龍應臺的目送裡有這樣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目送》
親情是鮮于表達的,親情是深埋於心的,親情是付出,是不求恩果,是不計得失,是一程一程的送別。說實話我反對這樣的送別。
任何感情都應該是雙向奔赴,愛情是,親情應該也是。
身邊的親戚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一位遠房舅舅,一輩子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遠房表哥畢業後就結婚了,但是他自己一直工作不穩定,不斷地換工作也沒有什麼積蓄。
舅媽去了表哥所在的城市幫表哥帶孩子,舅舅自己在老家上班工資全部給了舅媽補貼表哥。自己每個月只有幾百塊的生活費,幾年都不太會買身新衣服。
古語說“溺愛者不明”,這種無限度的愛,孩子永遠學不會成長。人總是要被逼一逼的,如果自己沒有了依靠他總能找到活下去的方法。
而父母這棵老樹,終會有不堪重負的那一日。
而且這樣做,孩子未必會真的能領情。他可能會覺得是父母長輩的無能才造成了這樣的局面。人總是要為自己想一點,無法自己成長的孩子再呵護都護不住的。
3、表面式親情,無法跨越的鴻溝
這一類,要麼見面就爭吵,要麼相顧無言冷處理。你知道你的孩子現在最喜歡什麼嗎?你知道你的媽媽喜歡什麼嗎?
可能中國很多的父母和孩子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表面式親情大多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痛苦。父母的爭吵、學習至上學不好就捱打、淋著大雨回家發現父母正在大牌並沒有人打傘、緊張的高考回家發現母親正在牌桌上奮鬥、生日當天發現家人連句生日快樂都沒有原來去跟同事吃飯了……
家庭,總是有種道不清說不明的血緣親情。
《無聲告白》裡有一段關於家庭的很壓抑的描述: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定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不僅僅存在於前半生的性格和思想,還有下半生的婚姻觀和生活觀。
絮絮叨叨地說了這麼多,可能還是跟最近的爭吵有關。
但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不會一直都是事事完美的。學著與生活和解,如果是自己不對那就試著去改變。如果是父母不對,那就把他們當成一面鏡子。如果有一天我有自己的孩子、愛人,我要如何與他們相處,不可以走父母的老路。
去讀更多的書,走更遠的路,看更美的風景,有自己的格局與天地。試著學會愛與被愛,敞開心扉,勇敢愛真心擁抱。
究竟什麼樣的終點,才配得上如此顛沛一生。終此一生,我們不過都是在與自己和解。
(以上配圖皆為豐子愷漫畫,畫中的歲月靜好真的令人羨慕)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