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控制老爹李淵,成了長安城的實際控制人。
那一刻,李世民終於釋懷了。
這些年來,李世民生活在恐懼和屈辱之中,明明是親爹,卻無時無刻不在找機會打壓他;明明是親兄弟,卻打心眼裡將他視為洪水猛獸,異己分子;父子和兄弟之情,在政治利益的面前變得寡淡無味,令人失望透頂。
李世民想通了,既然生在皇室,那就只有利益之說,沒有人情可言。在政治鬥爭的面前,只有刀俎和魚肉的敵對關係,要麼弄死別人,要麼被別人弄死。
臨湖殿旁,李世民的羽箭力透李建成的心臟。說得好聽點兒,那是為了江山社稷,為了秦王府的生存,實際上,就是為了老爹手裡的皇位。
古往今來的流血政變,要麼以全國性的暴亂為高潮,要麼以皇室內部的自相殘殺為高潮,總而言之,絕對不會以平靜和諧的氣氛收場。不過,李世民非常自信,他是李淵的嫡子,放眼望去,他已經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再者說,李世民功比天高,就連老爹也得豎起大拇指,還有誰能挑戰他的權威?
然而,李世民有一個顧慮,玄武門政變是自己一手策劃的驚天陰謀,要說政變的效果,那絕對是槓槓的,可要說政變的合法性,那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旁人不敢質疑他的權威,可老爹要是拆他的臺,他該如何收場?
想到這裡,李世民就不寒而慄,為了剷除所有的後患,李世民給朝臣下達了一個命令: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男性後裔。
據史料記載,旨到之日,李建成的5個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五個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盡數被李世民誅殺,至於他們的名字,徹底從李唐宗室除名。
這樣一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沒有了後人,就算李淵有機會翻盤,也找不出可以代替李世民的人。
不過,李世民並沒有將兄弟的家眷趕盡殺絕,比如李元吉的妻子楊氏,因為長得國色天香,嫵媚動人,被李世民納入後宮,後來還和李世民生了一個兒子。
李世民坐鎮中樞,發出了一道道催命的旨意,長安城內一度雞犬不寧,太子黨羽相繼被捕。按照秦王府將領們的意思,太子府和齊王府所有的中高階將領都是新政權的潛在威脅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灰飛煙滅。
關鍵時刻,尉遲敬德提出了反對意見:“李建成和李元吉才是罪魁禍首,其餘的人只不過是脅從,倘若要牽連其他人,恐怕是自取其禍。”
尉遲敬德雖然是一介武將,可他一路走過來,給人的感覺就是擁有謀臣智慧的超級武將。總而言之,該捅刀子的時候毫不含糊,該說話的時候絕不沉默。
尉遲敬德的意思很簡單,秦王府雖然掌控了長安城,可李建成畢竟做了多年的太子,黨羽遍佈朝野,甚至許多刺史、軍隊總管都是太子府的人,如果李世民處理不當,這些人很可能打著為李建成報仇的旗幟鬧事,到時候得不償失。
李世民:“尉遲兄!原來你才是深藏不露的人啊!”
李世民原本的意思是繼續打擊太子府黨羽,可尉遲敬德的一番話令他改變了主意。隨後,李世民傳下命令: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其他的人一概不予追究。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七,李淵下詔,封李世民為皇太子。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八,馮立、謝叔方等人返回長安,正式向李世民遞交了求職意向書。隨後,薛萬徹等將領也在李世民屢次示好後返回長安。
客觀地說,李世民透過一場完美的政變,攫取了家族的最高統治權,還沒有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熱血廝殺,這樣的鬥爭藝術確實令人欽佩。
尉遲敬德雖然勸李世民不要亂殺人,可李世民內心的原則很簡單:誅殺潛在的威脅分子,拉攏骨幹分子。該殺的還是要殺,這個馬虎不得。
廬江王李瑗,李淵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哥。這位老兄就是一個平庸的貴族子弟,前半生渾渾噩噩,事業搞得一塌糊塗。李淵登基之後,李瑗靠著宗室身份撈了個廬江郡王的頭銜,武德九年(626),李淵將他封為幽州大都督,讓他鎮守北部邊境。
李瑗上任之後,李淵總覺得心裡不踏實,擔心他擔不起幽州的重任,於是命右領軍將軍王君廓前去幽州輔佐。
王君廓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年輕的時候以販馬為生,職業雖然不光鮮,可畢竟是個正經的工作。遺憾的是,王君廓總喜歡幹些雞鳴狗盜的事兒,深受老鄉們的鄙視。隋末天下大亂,王君廓想著聚眾為盜,卻遭到了叔叔的反對,於是誣陷鄰居和叔母私通,誘使叔叔殺了鄰居,叔侄二人這才浪跡天涯。
後來,王君廓投降了唐朝,在李世民的軍中效力,滅劉黑闥一戰,王君廓表現突出,被李世民保舉為幽州都督,並受到了李淵的親自褒獎。換句話說,王君廓和秦王府有著扯不清的利益關係。
一個是懦弱無能的宗室,一個是驍勇強悍的陰謀家,兩人迅速產生了火花。尤其是李瑗,幾乎對王君廓言聽計從,一度要和王君廓結為兒女親家。
玄武門政變之前,李建成派人和李瑗聯絡,希望能夠將他引為外援,可合作還沒談妥,李世民就弄死了李建成。事後,李世民派通事舍人崔敦禮前往幽州,命李瑗火速返回長安,李瑗內心恐懼不已,於是向王君廓尋求幫助。
事實上,李瑗和李建成並沒有實質性的合作,按照最新的赦免政策,只要他回朝,啥事兒沒有。遺憾的是,李瑗把王君廓當成推心置腹的好朋友,可王君廓卻把李瑗當成了仕途的墊腳石。在王君廓的眼裡,李世民肯定很忌憚這幫李唐宗室,只要把李瑗謀反的罪名坐實,豈不是大功一件?
王君廓匍匐在地,涕淚俱下地說道:“王爺啊,如果您回朝的話,肯定會被李世民弄死。您坐守幽州城,手下擁兵數萬,為什麼要回去自投羅網呢?”
李瑗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將崔敦禮拘了起來,強行逼他說出長安城的實情,見他不肯屈服,李瑗直接將他打入了大牢。事實上,李瑗的高階軍事顧問王利涉曾經勸過他,說王君廓是十足的小人,將兵權交給他無異於引火自焚,建議讓燕州刺史王詵主持大局。令人欣慰的是,李瑗的智商暫時還線上,造反之前,他派人給燕州刺史王詵傳信,希望他能夠幫自己帶帶軍隊。
王君廓是個殺伐果斷的社會人,聽說李瑗想改變主意,王君廓立即趕到了王詵的大營,趁著王詵洗頭髮的天賜良機,拔出佩刀捅死了他。
隨後,王君廓拎著王詵的頭顱對燕州將士發號施令:“兄弟們,李瑗囚禁皇上的使者,打算和王詵謀反逆天。如今王詵已經被殺,李瑗肯定是無能為力了,你們是願意跟著李瑗去舉族受戮呢,還是打算追隨我求取富貴?”
將士:“願意追隨將軍!”
王君廓:“走,跟老子回幽州城!”
幽州城內,王君廓偷偷釋放了欽差崔敦禮,隨後帶著一千多人和李瑗對峙,最終以三寸不爛之舌策反了李瑗的所有部下。據史料記載,李瑗孤身一人,迎風披髮,如喪考妣地哭號道:“王君廓!你這個卑鄙小人,遲早會得報應的!”
王君廓:“哼!至少你是看不到了!”
後世的電視劇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對白橋段,殊不知,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啊。可憐的李瑗,就這樣被王君廓玩弄於股掌之間,最後無辜慘死。
武德九年(626)六月二十八日,朝廷下詔:封王君廓為左領軍大將軍、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的家屬悉數充做官奴,任憑王君廓處置。
關於這件事情,談不上陰謀,至少李世民的態度傳達了一個資訊:我就是個殺伐果斷的人,只要你質疑我的權威,我就還以你顏色。
文/九皋寒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