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10月22日,是長征勝利85週年紀念日。當年,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拋頭顱、灑熱血,在神州大地上譜寫了一曲長征的壯歌。而這場偉大的戰略轉移也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長征勝利85週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本報記者實地探訪中原沃土上的長征故事,展示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長征出發地 點燃新希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惠婷 周曉荷
10月20日,秋雨綿綿,村裡那棵古老的銀杏樹在雨水沖洗下更顯蒼勁。羅山縣鐵鋪鎮何家衝,是87年前北上先鋒——紅二十五軍的長征出發地。隨著講解員李倩的講述,那段烽火歲月漸漸在記者眼前鋪陳開來。
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高舉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一路揮師北去,歷經10個月艱辛,於1935年9月順利到達陝北。
“紅二十五軍是第一支到達陝北的紅軍隊伍,也是唯一一支行程萬里人數不減反增的隊伍。”李倩說,這樣一支英雄隊伍,讓何家衝這個大別山里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片土地上,紅色印記打動人心:紅軍碾、紅軍井、紅軍醫院……何氏祠屋簷下,“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匾額熠熠生輝,當年,何家衝的百姓將糧食一斗斗一袋袋送到這裡,送給紅軍。
銀杏樹旁,是81歲老人王傳曉的家。這座二層小樓樓上的房子由村集體企業流轉、改造,掛上了“灣居”民宿的牌子,昔日的貧困村靠紅色旅遊漸漸過上了好日子。
距離王傳曉家不遠處,是何家衝學院。這是全國首座以長征精神為核心的培訓學院。
“紅色,是融入何家衝骨子裡的顏色。”何家衝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居正說,何家衝發展紅色旅遊,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脫貧之路、振興之路。
講好長征故事 播下紅色火種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殿勇 王斌
10月19日,在方城縣獨樹鎮七里崗的紅二十五軍鏖戰獨樹鎮紀念碑前,一群參觀者正在聆聽“95後”講解員白萬通講述紅二十五軍的故事。
1934年11月26日,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獨樹鎮七里崗附近,準備進入伏牛山區。在此處,不足3000人的紅二十五軍突遭國民黨軍的猛烈攻擊,當時雨雪交加,衣服單薄、手腳凍僵的紅軍戰士立時陷入被動。危急時刻,軍政委吳煥先手持大刀,身先士卒衝入敵陣,穩住局勢;副軍長徐海東率後衛團完成阻擊任務後疾速趕到,扭轉危局。第二天黎明,紅二十五軍衝出敵人合圍,進入伏牛山東麓。
對於這段故事,講解員白萬通講起來如數家珍,這源自他的使命感。“當年參加戰鬥的大多是娃娃兵,他們不怕犧牲,敢於勝利。成長在新時代,把他們的故事講好,也是我的‘長征’。”白萬通說。
在紀念碑前,記者還見到了72歲的義務講解員李付均老人,他已經在此講述紅軍故事13年了。針對不同群體,他有不同版本講稿,有時,他也會讓上大學的孫女看講稿、提意見。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72歲的“老李”和25歲的“小白”,爺兒倆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講述著當年的崢嶸歲月,在參觀者心中播下紅色的火種。
在這裡感受軍民團結一家親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海濤 王斌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10月20日,在盧氏縣官坡鎮蘭草村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紀念館,“小貨郎”陳廷賢之孫、義務講解員陳晶哼唱起了革命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這首歌和盧氏很有淵源。紅二十五軍長途跋涉到達蘭草村時已是數九寒天,戰士們穿的草鞋又破又爛,有個小戰士就從老鄉的雞窩上拿了一雙被遺棄的草鞋,修補後穿在腳上。軍首長知道後,對小戰士按軍紀進行了從嚴處理。軍政治部秘書長程坦就結合這個事情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進行了改寫,在西征北上途中一路傳唱。盧氏作為這首歌曲的修改與傳唱地,見證了紅軍的紀律嚴明。”陳晶說。
1934年12月4日,紅二十五軍到達盧氏一帶,遭到國民黨軍隊四面夾擊。危急時刻,紅二十五軍決定尋找熟悉地形的山民,另擇小路進入陝南。經多方打聽,他們找到了貨郎陳廷賢。陳廷賢曾親眼看到紅軍用大洋向百姓買糧食,在他看來,當兵的從來都是搶奪百姓財物,而這支部隊竟掏錢買糧,這是窮人自己的隊伍。隨後他帶領紅軍主力部隊攀山崖、越小徑、涉溪水,行走三天三夜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採訪結束時,與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緊鄰的盧氏縣紅色教育基地傳來陣陣歌聲,沒錯,還是熟悉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旋律。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任歲月流逝,人們的“紅軍情結”卻始終濃烈,長征精神薪火相傳。
“軍魂”永駐黃土高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曉荷
1934年11月,27歲的吳煥先告別家鄉大別山,率紅二十五軍開始長征,28歲那年犧牲在了黃土高原的莽莽山嶺間。甘肅涇川縣城以西10公里的寶盒子山下,汭河流淌,松柏青翠,一座當地人為紀念他設立的紀念館就矗立在這裡。
“吳煥先烈士是鄂豫皖、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和紅二十五軍的締造者,被稱為紅二十五軍‘軍魂’,‘軍魂’永駐在我們這方土地,帶來了無盡的精神力量。”10月20日,電話那頭的吳煥先烈士紀念館館長李曉京感慨道。
吳煥先,河南新縣人,16歲參加革命。1935年8月21日,他率領紅二十五軍冒雨急行軍,到達涇川縣王村鎮四坡村附近,準備南渡汭河。先頭部隊順利渡過,擔任後衛任務的將士卻遭到千餘敵人的猛烈攻擊。“吳煥先帶人搶佔制高點,從側翼夾擊敵人,扭轉了戰局。但他卻被冷槍擊中,倒在了戰場上。”李曉京介紹,戰士們流著眼淚抬著英雄渡過汭河,將他安葬。
英雄已逝,精神長存。當年四坡戰鬥的臨時指揮部、涇川縣王村鎮掌曲村的一座二層土樓掛上了“紅軍樓”牌子。院內的“紅二十五軍革命遺址紀念碑”默默講述著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今年,吳煥先烈士紀念館已經接待省內外機關單位、社會團體共計20餘萬人次。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在涇川縣,一條以吳煥先烈士紀念館為起點的紅色旅遊線路,成為帶動該縣全域旅遊的“紅色發動機”。
接續奮鬥新徵程
□呂志雄
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大巴進出何家衝,品嚐石山口魚、何家衝豆腐,帶走“羅山七彩”“羅山八珍”,這彷彿是一種象徵,紅色歷史滋養我們,激勵我們以不懈奮鬥獲得更大的幸福。
黨的百年曆史上,無數英雄先烈英勇奮鬥的足跡給山川河流都打上了紅色的烙印。那些讓人懷念以至神往、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都在宣示著一種精神: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民族的復興,百折不撓,接續奮鬥。
民族危亡關頭,革命受挫之時,紅二十五軍從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征,北上抗日。古銀杏樹下,呈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擔當!獨樹鎮上,強敵四合,風雪不止,吳煥先揮舞大刀帶領紅軍奮勇出擊,殺出一條血路,這是一種怎樣的英勇!走進歷史深處,才更能激起我們矢志奮鬥的力量。
在建設現代化河南的新徵程上,也會遇到很多獨樹鎮的風雪,抗洪水、戰疫情,我們已經啃下了不少硬骨頭,但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我們攻克了不少難關,但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還要以堅韌的毅力、頑強的精神接續奮鬥。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錨定“兩個確保”,全面實施“十大戰略”,現代化河南必將在我們奮鬥的汗水澆灌下綻放炫目的花朵,中原兒女也必定在奮鬥中綻放更多燦爛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