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載灃是宣統帝溥儀生父,清朝宗室,於宣統年間任監國攝政王。辛亥革命爆發後,由於指揮不動袁世凱的北洋軍,為了請袁世凱出山,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
但他還是沒能延續大清的命運,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大清滅亡了。
此後載灃長期在天津幽居,雖然後來去了東北,但並沒有與日本人同流合汙,甚至怒斥自己的兒子投靠日本,後來返回關內繼續神隱,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載灃是第二代醇親王,也算是大清皇室裡的青年才俊了。庚子國難中,清廷派人去德國為此事“道歉”。慈禧選中了載灃,他是光緒的弟弟,慈禧的親外甥,身份特殊。
回國後,載灃受到重用,不僅掌管著健銳營,還是正紅旗滿族都統。
光緒死後,慈禧選擇了載灃的兒子溥儀為接班人,但慈禧緊接著也死了,大清的重任一下子落到了載灃的身上。
但是載灃面臨的壓力著實不小,他不僅要對付首席軍機大臣奕劻,對於袁世凱在軍中的影響始終沒有消除,他也曾打算除掉袁世凱,但最終未能成行。
短短三年時間,他便黯然以醇親王的名義退歸藩邸,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很多人對於載灃接下來的舉動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兒子是皇帝,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大清滅亡,令人不解。
清朝滅亡後,他也從不參與復辟活動,在張勳復辟事件中,表現的也過於冷淡。
那麼清朝滅亡後,攝政王載灃為什麼神隱了呢?
首先,載灃是清朝皇室裡的少壯派,是晚清的新派人物,也是第一個穿西服的王公。他曾出使歐洲,還帶回來很多新式的東西。
可以說他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對於新事物還是能夠接受的,對於清廷的滅亡,雖然他不太情願,但是也知道這是大勢所趨,容不得個人意志的轉變。
他也確實累了,當初手握大權,也沒有能力改變這一切,現在只是一個平民,想要恢復曾經的一切,未免是比登天還難的。
清朝滅亡後,孫中山曾經造訪過醇王府,在孫中山看來,載灃能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擺在前頭,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邊,是難能可貴的。
包括後來他去東北,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可以看出他是有大義的,就這份政治膽識和魄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也著實讓人欽佩。
當然了,另一個原因是載灃本人的性格有點優柔寡斷,缺乏魄力。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經說:載灃膽小怕事,難堪大任,無法給予兒子一點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