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末代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
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經過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勵精圖治,到了乾隆王朝,正是史稱“康乾盛世”的頂峰。乾隆皇帝統治下的大清帝國國富兵強,它擁有東起庫頁島、西至蔥嶺的遼闊版圖。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這個龐大的帝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財富。歷時130年的“康乾盛世”成為輝映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的最後一抹殘陽。
那時的乾隆皇帝風光無限,號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這一年,乾隆八十大壽來臨,他要大辦萬壽慶典,世界各國使節紛紛來到京城納禮朝賀。為了顯示皇朝的尊貴與富足,為了表示他對爺爺康熙的尊重,乾隆效仿康熙帝在六十歲生日時鑄造金編鐘,下令再打造一套更大的金編鐘作為祝壽之禮。
故宮博物院宮廷史專家徐啟憲對清宮歷史和宮廷器物有著深入的研究。他曾撰寫過金編鐘的條目說明。據他介紹,這套乾隆時期的金編鐘鑄造過程極為複雜。
它是由清宮的工部、戶部和內務部造辦處共同鑄造的。首先由畫工畫出編鐘的圖樣,呈現給乾隆皇帝審閱。審閱以後再製模,模子做好以後再呈皇帝審閱;皇帝審閱以後再鑄造成樣子,鑄造成樣子以後再呈皇帝審閱。再開爐鑄造;鑄造好以後再經過高超的工匠的銼磨雕刻,直到皇帝滿意為止。
在乾隆皇帝的萬壽大典中,這套金編鐘被放置在太和殿上。
它由一萬多兩黃金鑄造而成,每一件編鐘的背後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式。編鐘上瑞獸復為鈕,兩條蟠龍躍然其間,波濤雲海環繞金鐘,彰顯著帝王尊貴之象。更令人稱奇的是,與銅編鐘以大小不一來定音不同,這16只黃金編鐘外表大小一致,是靠其厚薄不同來定音的,實屬稀世之寶。
金編鐘的製造工藝讓人嘖嘖稱讚;它發出的和諧清脆音調,讓人歎為觀止。這小小編鐘不僅是歷史文物,也是藝術珍品,折射出康乾時期盛世國力的強盛。
乾隆王朝六十年,雖然表面上富足昌盛,但暗中卻早已危機四伏。鼎盛過後,大清王朝開始走上下坡路。乾隆駕崩後,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光緒等幾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腐朽的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眾所周知,我國曆史悠久,擁有眾多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本身價值連城,而且還蘊藏著無可估量的重要歷史研究價值。當然,這些文物不僅在現在值錢,在古代也同樣身價不菲,所以一般都是王公貴族才能使用欣賞的。
1908年12月24日,不到三歲的溥儀登基,當上了宣統皇帝。1912年溥儀六歲時釋出詔書宣佈退位,大清封建王朝被推翻。
民國政府為感謝清室主動退位,特地制定《清室優待條件》,決定每年支出四百萬銀元用於補貼清室成員的生活開銷,並允許他們繼續生活在紫禁城,不過故宮從性質上來說已經不再屬於溥儀的私有財產,而是國家財產。
對普通百姓而言,每年撥付的四百萬銀元已經是一筆鉅款,但對於過慣奢侈生活的滿清皇室來說,這完全不夠他們的日常開銷,因此經常面臨用錢緊張的尷尬狀況。
1922年,16歲的溥儀到了成婚的年紀。雖說是遜帝,風光不再,但宮中上下依然照舊例,開始為他操辦大婚典禮。為了不失皇室顏面,繼續維持皇宮的奢侈生活,溥儀決定和宮外的那些王爺一樣,用珍寶換取銀兩。
當然,溥儀賣的可不是王府普通珍寶,而是皇宮內中的頂級國寶。在溥儀和內務府大臣榮源的授意下,紹英、耆齡與北京鹽業銀行經理嶽乾齋簽訂貸款協議,將大批頂級珍寶用汽車運出紫禁城,開往北京鹽業銀行倉庫。
溥儀為換取銀兩,全然不顧世人眼光,將這件祖宗之物硬是抵押給了北京鹽業銀行。北京鹽業銀行也清楚黃金編鐘的珍貴价值,所以不敢將此事對外宣揚。交易完成後,銀行負責人立即命令工作人員將此筆交易銷燬,並將黃金編鐘藏在秘密之處。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此事不久還是被洩露了出去,當時的《京報》最先得到訊息,並撰文向外界報道黃金編鐘被賣之事。清室立即否認這一訊息,鹽業銀行也堅稱並沒有收到黃金編鐘,然而還是引發了全國的洶湧民意,許多人撰文對溥儀大加斥罵。
隨著軍閥混戰爆發,北京城一片混亂,短短數年間幾易其主,溥儀被馮玉祥用槍炮強行趕出紫禁城,從此過著四處流浪的生活,再也沒有贖回黃金編鐘的能力。
另一方面,黃金編鐘也命途多舛,先是被嶽乾齋轉移到天津鹽業銀行,由該行經理陳亦侯負責保管,“盧溝橋事變”後又被陳亦侯與愛國資本家胡仲文聯手轉移到胡仲文經管的四行儲蓄會大樓地下室的一個密庫記憶體儲。
天津解放後,陳胡二人將編鐘交給人民政府,1953年重返故宮。如今,人們能夠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中一睹黃金編鐘的絕世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