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創新作為經濟活動時需要資金支援,往往需要外部融資。近日,中金公司釋出《科技與產業鏈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未來需要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我國金融體系應更好地為科技創新服務。同時,資本促進創新的關鍵是透過資訊披露、投資者保護、培育長期資金支援實體企業的研發和資本開支,而不是單純的金融投機。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分析認為,金融有能力支援創新,不意味著會自發投向創新。創新的不確定性與高風險特徵使得股權融資優於債權融資,因為債權的固定收益與創新承受的風險不匹配。另一方面,投資創新期限長的特徵使得股權融資服務創新也有侷限性。風險投資(天使投資)預期的回報期限最長也就5年到7年,公開市場投資者的耐心更有限,而一些突破性的技術進步從開始研究到形成商業回報往往要15年到20年時間。投資者甚至負面看待上市公司增加具有挑戰性的研發投入。投資者追求短期回報的問題導致全球範圍內具有突破性的新藥研發不足,在清潔能源領域,追求儘早退出的風險投資和需要耐性的長期投資不匹配的問題也很突出。
另外,從資金需求的主體來看,不同規模企業的融資渠道也不同。初創企業、小企業往往依賴股權融資,尤其風險投資、天使投資,而大企業更多使用自身業務收入產生的現金流和銀行信貸。對沖不確定性的最佳手段是自我保險,大型企業一般有較強的盈利,或者和銀行形成了長期合作關係,而小企業沒有這樣的控制現金流的能力。
《報告》認為,政府有把風險社會化和進行代際轉移的能力,可以在創新金融方面發揮獨特作用。一個方式是對創新企業和專案的債權融資,比如政府提供的擔保信貸和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的專案融資。如財政部頒佈的新版《商業銀行績效評價辦法》把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實體經濟放在四個目標的首位,有利於促進銀行對科技創新與先進製造的貸款支援。另一個方式是產業引導基金,比如由工信部、財政部指導下成立的專門投資晶片產業的大基金。
同時,有效發揮金融服務創新的作用,一些基礎性的制度設計也很重要。現有的會計制度建立在傳統經濟的有形資產管理上,對衡量土地、裝置、庫存等實體資產的價值有成型的框架和準則,但新經濟下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越來越重要。研發費用應該資本化還是費用化?資料等無形資產的內涵和邊界如何確定、如何進行估值?如何建立碳排放權會計核算,加強碳排放資訊披露?諸多問題都迫切需要解決。創新經濟的發展要求會計制度變革。
《報告》建議,需要政府政策、資本市場與銀行信用三方共同發力,構建“引領型為主,兼顧追趕型”的創新金融模式。一是在政策理念上,平衡好金融穩定、公平發展與創新激勵的關係;二是堅持房住不炒,提升創新投資吸引力;三是以完善IPO(新股發行)和創投減持制度為重點,理順資本市場一二級聯動關係;四是以考核改革推動銀行表內資產更多投向創新,適當發揮理財子公司投資創新的作用。
銀行系統應如何更好地支援科技創新?彭文生認為,應重視銀行系統支援科技創新的潛力。銀行系統應以“大銀行+大企業”合作為主,加速重點領域的產業鏈提升。“一方面,可以考慮以政府擔保的信用增進方式,來提升銀行對創新活動的支援意願;另一方面,大型銀行有必要在促進科技創新的國家戰略中承擔更多的義務,可以考慮借鑑推動普惠金融的經驗,以改革銀行考核制度的方式促進大銀行增加對創新活動的信貸投放。”
資本市場同樣是支援科技創新的重要金融市場。《報告》提到,股票市場在資本市場促進創新中的一個重要作用是作為股權投資者的退出渠道。中金公司執行總經理謝超分析說,“資本市場要更好地為支援科技創新服務。在股票市場IPO方面,要進一步最佳化註冊制稽核流程,提高稽核效率和靈活性;應選擇適當時機,推進全市場註冊制改革;應支援更多行業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應適度放鬆科創類企業IPO募投專案及募資使用方向的監管措施;應改革IPO詢價機制,構建更為市場化的報價機制”。本報記者 彭 江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