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0億未用完,今年又融582億,寧德時代有沒有過度融資?
上市三年,融資總額超過千億,外界質疑其過度融資。尤其是本次規模高達582億元的鉅額定增,是在去年200億融資尚未使用完的情況下提出的。對此,寧德時代在回應深交所問詢時,給出了3個理由:一是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和相關產業政策,迎接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產業快速發展的市場機遇,滿足市場和客戶日益增長的需求;二是公司擁有最廣泛的全球化客戶基礎,未來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需求量增速明顯;三是擴大產能,提升產品效能,有助於發揮規模化效應,降低電池成本,增強公司的行業競爭力。
客觀地講,三個方面的理由都站得住腳。對股市來說,在為企業提供服務方面,確實需要有重點、有引導性、有戰略眼光,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特別是創新能力比較強、市場前景比較好、能夠帶動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要優先支援、重點傾斜,從而更好地促進企業做優做強,不斷提升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像寧德時代這樣的企業,給予更多融資支援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能夠接受的。
前提是,企業也要有所敬畏,要真正把資金用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真正能夠成為行業的領頭羊,而不只是規模效應、眼前利益,只是為了短期利益需要而任性融資。如果這樣,就得要限制,且必須嚴格限制。否則,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曾幾何時,無錫的尚德和江西的賽維,也都是以新能源企業的姿態出現在了公眾面前,特別是無錫尚德的創始人施正榮,還一度進入財富榜的前3位。可是,最後的結果,不僅是一地雞毛,更是一地雞屎,讓地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基本為他們擦淨了屁股。所不同的是,尚德和賽維,玩的是負債擴張,用的是銀行的錢,給銀行帶來了不小的風險和損失。而現在的寧德時代,很明顯比尚德和賽維聰明,他們玩的是股民的錢,是不要償還的錢。就算企業出現了問題,受傷害的是股民,而不會給企業和實際控制人帶來任何風險,他們的利益,或許早就轉移到了其他地方,甚至國外。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對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企業的融資行為予以嚴厲監管,需要更加重視資金的投向,需要對企業融資的真實意圖做出有效的分析與評估。對上市融資、特別是透過增發進行的融資,決不是一句擴大產能就能作為最有效的的理由,就能愉快地獲得融資。關鍵要看,產能擴大與市場需求、產能擴大與技術提升、產能擴大與競爭力之間是否存在緊密關係。只追求產能的發展,是沒有光明前景的。反之,會留下越來越多的風險、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危機。
從寧德時代的情況來看,雖不能完全認為其已陷入產能擴張的泥潭之中,但是,從企業近一段時間以來的各種操作來看,似乎有這方面的嫌疑。產能的擴大,有點失控,有點無節制、無理性。就算擁有最廣泛的全球化客戶基礎,這樣的產能擴張方式,也會留下很大的風險。因為,動力電池的效能,並沒有達到消費者期盼的理想狀態,更多情況下,還處於跟隨化的擴張狀態,而不是引領化的發展趨勢,沒有在技術上形成絕對的市場優勢。因此,這樣的產能擴張,與當年光伏太陽能的擴張十分相似,都不是透過佔領技術制高點的擴張,而是憑藉一哄而上的市場需求擴張。一旦市場供求關係趨於平衡,所有的競爭就會陷入到惡性的價格競爭狀態,產能就會成為企業的負擔。
也正是因為如此,對寧德時代的融資,我們更關心的是其資金的使用,亦即融資來的資金,準備投向哪裡。按照企業公告顯示的資料,寧德時代的582億鉅額融資,93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70億元用於技術研發,其餘419億資金均被用於擴大產能。也就是說,70%是用於企業的產能擴張,接近20%是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只有12%是用於技術研發。那麼,這樣的產能擴張,具備技術支撐條件嗎?能在未來的市場佔據優勢嗎?
寧德時代沒有走負債擴張之路,而是用股民的錢來滿足企業擴張的需要。只是,股民的錢也是錢,也要負責任地使用。這些年來,股民被企業坑的現象並不少見。動輒百億、數百億的股市融資,恐怕需要監管機構更加註重資金的去向,注重企業的意圖。擴大產能的理由,只能作為一個方面的參考,技術和產品的先進性、競爭力,才是關鍵。否則,就會成為股市的“黑天鵝”。追趕風口的企業,遠比不上紮根基礎的企業。這一點,所有的企業都要學習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