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經濟常被詬病“脫實入虛”。實際上,香港特區政府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喊出“香港‘再工業化’”的目標。一個全球聞名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一個服務業佔本地GDP90%以上、居絕對主導地位的自由經濟體,為何在早已“去工業化”後又打出了“再工業化”的旗號?沉寂多年的香港製造業真的還有未來嗎? 香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一直致力於推動“香港工業4.0”的工作,早前代表民建聯在立法會提出動議議案獲得透過,這個議案也獲得了跨黨派議員的鼓勵與讚賞。觀察者網專訪周浩鼎,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香港經濟新新出路。
一
觀察者網:香港特區政府提倡的“再工業化”,是利用香港在科研、設計和智慧財產權保障的鞏固地位,透過創新科技,如物聯網、人工智慧、新材料及“工業4.0”智慧生產工序等,簡化流程,在本地發展高增值產業及產業鏈。香港目前工業的狀況是怎樣的,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背景?(產業分佈、產值、就業人口等資料)
周浩鼎: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2019年製造業的總收益(包括銷售及其他收益)為2,261億元,比2018年下降2.6%,2019年,香港從事製造業的機構單位約有7300間,就業人數約88000人,平均每間機構單位的就業人數為12.1人。
在製造業內,按行業組別分析,2019年以行業增加價值計算最大的四個主要行業組別分別為(1)食品、飲品及菸草製品;(2)金屬製品、機械及裝置;(3)化學、橡膠、塑膠及非金屬礦產製品;和(4)紙製品、印刷及已儲錄資料媒體的複製。它們合共佔製造業行業增加價值的86.3%。
香港的經濟結構比較單一,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超過9成。我們的確傾斜於金融地產,而製造業根據政府目前的統計,只佔我們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一。如果對比一些工業地區做得成功的例子,例如以色列,奧地利及新加坡,他們人口與香港相若,都徘徊在八,九百萬當中,但製造業佔他們本地生產總值,都超過20%,這方面高下立見。
觀察者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輕工業中心,其鐘錶、玩具、電子等“香港製造”的產品風靡世界,工業產值最高峰時超過本地生產總值的30%,近一半就業人口從事製造業;即便到了2008年,香港工業企業在珠三角地區的僱工人數也曾達1000萬人。近年來,曾經風靡一時的香港製造為何會走下坡路?
周浩鼎:其實香港從來不缺乏人才。問題是我們的主流風氣太過著重炒賣。過去亦因為各種的房地產金融投機活動,可以使不少人快速致富,最後導致坐擁資金的投資者,亦情願投身金融地產炒賣,從而迅速取得回報。工業4.0根本未必能夠對投資者產生吸引性,漸漸地就連有志有能力的年輕人,也一窩峰希望從事金融地產業。工業工作便顯得無人問津。大家看香港的大學課程往往是金融財經科,大行其道,競爭激烈,可見一斑。
觀察者網:這是您提出工業4.0再工業化的主要原因嗎?能否給我們介紹下這個議案的初衷?在全球經濟走向金融化的背景下,為何要逆向而行?
周浩鼎:實體經濟具相當重要性,其實在今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更加凸顯工業對全世界的重要性。我們看到過度專注服務業,放棄工業的一些國家地區例如英國,當疫情到來的時候,經濟根本難以支撐。相反像我們國家由於一直重視工業發展,作為世界工業大國,由於工業配套充足,疫情管控得宜。讓工業儘快可以恢復生產,恢復經濟。結果我們祖國在世界經濟復甦的路程上可謂一枝獨秀,更加顯得工業對一個地區的經濟重要性。
此外,過去由於太著重金融地產,過分傾斜。年輕人要找經濟出路,就業出路的選擇不多。要真正讓年輕人盡展所長,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就應該多拓展渠道,經濟要多元化,這樣才讓年輕人有出路。我們看德國的職業教育,德國是一個著重工業的成功國家,他在職業教育系統上相當成功,訓練出非常專注,技能相當出色的工業技術人員,他們在社會上亦受到尊重。香港似乎仍未能在這方面發揮到績效。這或多或少跟香港的教育制度有關,香港不是走德國的職業教育路線,相反大學學位的課程安排上,不會著重供應帶動需求,相反一切按市場發展,政府不想主導產業,沒有投入,一切就按市場需求,更難以培養工業發展。
其次我在英國完成學業後,回香港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在內地設廠的機構工作,當時已經看到廠房別具規模,而且井井有條,工業的專才培訓出來,是非常專注,井然有序,員工們都專注做好自己的工作,把份內事盡責完成,做工業的態度,有別於急功近利的投機風氣,其實在整體社會文化上亦有幫助。
觀察者網:在您看來,香港未來再工業化的方向在哪裡?是否意味著要脫虛向實?
周浩鼎:我認為未來香港工業4.0的再工業化,可朝著分別具短中期及長期成效的兩大方向雙線發展:即短中期促進傳統工業智慧化,長期上推動高新科技產品硏發及生產。
就傳統工業智慧化而言,香港應集中發展高增值產品的自動智慧化輕工業,而非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因此我們決不是走回頭路當60、70年代勞動密集工業。在高新科技硏發方面,香港應努力做到海納百川,大力爭取內地至海外優質人才到港工作居住。同時,應加強科硏成果商品化的工作,和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作分工。
觀察者網:香港的傳統強勢產業在金融地產行業,“再工業化”要如何處理實體經濟和金融業的關係?
周浩鼎:如果在工業上面做得成功的企業,亦應當容許他們得到融資的機會。我相信香港作為金融中心,要做到支援成功的再工業化企業進行各種金融集資上市,其實必能辦到。
反而我瞭解到問題在一些初創的企業,當中從事科研的企業在香港,難以尋找創投資金配對,這方面內地做得比較出色,特區政府方面有急起直追的需要,加強進行配對,讓有能力的企業儘快找到恰當資金支援。有一點值得一提,內地政府自身投入資金支援孵化企業,比香港做得更多更積極。
二
觀察者網:根據您的看法,短期、中期來看,要如何透過促進傳統工業智慧化來促進香港的“再工業化”呢?有哪些建議和具體措施?
周浩鼎:首先,我建議政府為本地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制訂指標百分比,這樣可以有效地考評政策績效同時鞭策政府;其次,提供更多工業用地,地點可考慮新界屯門,新田落馬洲以及文錦渡物流走廊等,同時配備排汙及物流配套等設施,以形成工業叢集的有利發展;第三,為傳統工業採用智慧生產線提供更多的稅務優惠;第四,加強和職訓局聯合宣傳,改變公眾對工業固有印象,從而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工業4.0技術人員行業;第五,加大力度為香港產品開拓內地及東盟國家市場。
這幾方面具體的措施可以這麼展開:
第一,訂定製造業佔整體經濟總值比例的發展基準指標
我建議政府訂定本地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指標,這樣可以有效量度政策績效及鞭策政府。從而有效加重相關資源投放,以推動再工業化政策措施,並把現時僅佔GDP約1%的製造業,提升相關比重。有了目標百分比,易於量度政策成效,有助推動進展,此舉將可提高公眾對本港推動再工業化的信心。
我們比較不同地區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發現比較成功的製造業地區包括以色列、奧地利、新加坡,這些地區的人口和香港相當,而整體制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都超過20%(根據2017年資料,以色列26.5%,奧地利28.4%,新加坡24.8%)。而香港在這一領域的數值低於1%,可見香港在這方面仍有急起直追空間。
這裡有一點最新進展值得補充,近期香港工業總會亦都發表了新一輪就香港再工業化提出了一系列建議。當中包括一個嶄新概念,即把製造業相關聯的一些工序,利用經濟資料得以量化其經濟成果。
由於產品由硏發,設計,檢測至到行銷,當中牽涉的工序亦帶動不少就業及經濟效果。然而卻沒有能在目前的經濟資料反映出來。且看以下工業總會報告的引述:
“香港工業的生產活動已向境外拓展,並建成了跨地域、龐大且極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而製造企業在香港的總部也轉為從事產業鏈上較高增值的研究與開發、設計、市場拓展和物流鏈總控等與製造業有關的生產性服務活動,此類活動在本地經濟資料中並未作出明確的區分,亦未有被歸納為與工業相關的產值。”
工總主要提出,“生產性服務業” 從服務業資料分別出來,並經過統計後包含於製造業的統計資料內。我認為此做法非常可取,至少能夠量化香港就再工業化的整個過程中不同環節所帶來的經濟效果,亦是與時俱進之舉。
第二,增加工業用地形成產業叢集
政府須增加工業用地,除了預計於2022年落成的先進製造業中心以外,其他可行地點包括新界屯門,或新界北發展區。根據當局最新的建議,發展局已定出新界北新田落馬洲區內57公頃土地作為商業及創新與科技用途,可為高階製造業及配套設施提供用地,這一方面將與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產生協同效應,同時亦可為傳統工業升級轉型智慧化生產廠房提供用地。至於屯門,位於內河碼頭佔地超過60公頃,一直以來有硏究指該處使用率低,可探討將來善用該處發展新型工業用地。
因此,建議當局積極考慮在這區內設立新的工業專區。此外,文錦渡物流走廊等位置,亦是可行地點。相關用地宜配備專門為特定行業而設的用水系統、排汙設施、凍倉、儲存、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措施的工業專區用地,讓相關類別製造廠商達致群聚效應,提高生產效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食品加工業有一定潛力前景,香港食品加工業在提高大灣區食物安全以及打入內地市場方面,具有一定發展優勢,故此,一直以來也佔有內地一定市場銷售量。根據貿發局資料,2019年食品加工業佔全港貿易總額中的538億元,當中47%出口輸往內地,顯示內地對香港食品安全有信心。倘若能透過工業4.0智慧生產線升級及提升產品質量,定能更進一步迎合大灣區的需要,亦符合十四五規劃中粵港澳大灣區著重食品安全提升的要求,可以形成雙嬴局面。
第三,與職訓局合作宣傳
本港市民對工業的印象一般仍停留於60至70年代,有著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偏見,也保有工人待遇差的觀感,缺乏對工業4.0新式智慧生產的正確認知。當局應與職業訓練局等機構合作進行新的宣傳推廣活動,令家長們改變對子女投身製造業的固有負面看法,鼓勵他們從事再工業化新時代的製造業,培育人才。這方面可以參考奧地利及德國等國家經驗,工業技術人員待遇及社會認受良好,亦有助鞏固先進製造業的發展。
第四,協助香港產品開拓內地及東盟市場
鑑於美國持續打壓中國包括香港特區,預料香港的貿易出口產品會續受影響,因此,我認為特區政府必須加大力度開拓其他市場,特別是協助香港再工業化下的製造業公司,拓展內地大灣區與東盟市場。隨著國家與東盟相關經貿往來不斷增加,最近中國和東盟國家及部分割槽域內國家組成RCEP,已是例證,背靠祖國,未來東盟一定是可拓展的潛力市場。
15個國家的領導人和貿易部長線上遠端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圖源:VIETNAM NEWS AGENCY)
第五,全球推廣活動
鑑於現時未有足夠渠道向外宣傳香港具能力發展智慧生產線與自動化,並生產高階產品,因此,當局應加強對本港工業4.0再工業化發展的一些成功產品/企業。例如,一家來自義大利的企業,他們選擇來港在元朗設立智慧化生產線廠房製造保安產品。這樣的例子便可加大力度宣傳,以改變公眾對香港過份依賴金融與地產業的印象,併為年輕人帶來新的向上流動機會的訊息。
觀察者網:那長期來看,政府可以如何透過高新科技硏發方面促進香港的“再工業化”呢?有哪些建議和具體措施?
周浩鼎:既然特區政府在河套區已經設立港深創科園,我們應當更好地利用此區域。其中一點是,要令香港在創科產業成功,必須做到海納百川。把內地以至海外一流的專才爭取到香港落戶。
新加坡早年時期,李光耀主政下采取政策,為了吸引海外西方的機構設總部於新加坡帶動當地經濟,李氏首先從新加坡的環境著手,希望吸引國際機構的各行業專才,和家人一起在新加坡生活。這樣其實是由下而上,從員工及專才主動促使國際機構在新加坡開展亞洲業務。人才匯聚,機構願意落戶,這樣到頭來帶動經濟,並鞏固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
同樣在香港,今天我們要提供好環境,特別是讓將來到香港進行科技研發的專才,享受在香港的生活,其中一個建議是為他們在新界區提供科技人才公寓,同時對子女就學提供適切配套。起碼要讓他們和家人在香港感受到舒適的生活,如此下去他們才願意在香港工作繼而把專案繼續做好,這樣對香港經濟可以作出莫大貢獻。
香港事實上具備條件進行創新科技的基礎研究,然而不少專家曾表示,香港往往缺乏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後續工作,好些甚至最終轉移到大灣區內其它城市進行。為了彌補此種不足,香港可以加強科硏成果商品化環節。
觀察者網:您曾經參與過很多調研,根據調研情況,有什麼具體案例可以分享?
周浩鼎:有關傳統工業智慧化方面,這裡值得參考以色列:以色列除了軍事工業及高科技工業做得有聲有色外,其實在支援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提升,亦有相當成功的典範。立法會就以色列再工業化的研究顯示,2015 年,以色列有10754 家從事傳統制造業的機構,然而這些皆屬低科技及中低科技運作的傳統制造業。
根據立法會硏究資料,截至2016 年,以色列政府已投放ILS10億(21 億港元)用於相關資助計劃,並已向逾560 間機構發放補助金,支援逾1380個研發專案,主要用以改善傳統制造業的製造程式。
以色列製造業工資水平(圖源:TRADING ECONOMICS)
從中可見,以高科技生產線提升產能為目的的傳統工業智慧化依然有可為,其關鍵還是在該地區決策當局是否有決心。
科研成果商品化上,可以同時參考由馮國經博士領導的2022基金會的建議,當中特別提到可以運用東京灣區的經驗:東京都自身可以成為科技新產品的測試場,並作為一所謂“母工廠”進行小規模定製化工廠,其中可以不斷試驗新的產品,並根據市場反應作調整。而大規模量產的所謂“子工廠”則放在東京灣區外例如群馬縣作生產。上述模式是否可套用香港,值得深入硏究探討——即香港擔當產品測試,成果商品化,而大量生產則放在大灣區內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有完善的分工。香港亦可以創科產業在當中有明確角色。
總的來說,推動香港工業4.0再工業化,需要全社會一起共同推進,讓我們大家一起共勉。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