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態鏈企業「追覓科技」今日官宣獲得36億C輪融資。
本輪投資由華興新經濟基金、CPE源峰領投,碧桂園創投戰略投資,雲鋒基金、磐澤資產、北京泰康投資、天行者資本、嘉實投資、達晨財智等跟投,老股東小米集團、順為資本、IDG資本追加投資。
追覓科技為穀倉早期參與孵化投資的企業,同時也為「穀倉新國貨加速營」2期學員。
追覓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 如何借力供應鏈,做有溫度的產品;
- 如何用「反向定製」思維模型做爆品;
- 如何撬動流量槓桿,實現收益翻番;
- 如何找到商業的本質,然後飽和攻擊;
- ……
01、做有「溫度」的產品,硬科技要與暖文化相結合
追覓是一家擁有極客基因的公司,其前身是創始人俞浩在清華創辦的“天空工廠”,與李開復的“創新工廠”相似,也是個創業創新孵化的組織。
“天空工廠”技術立本的追求一直延續到追覓創立,俞浩帶領團隊剛開始做馬達的時候,第一款就用了三年的時間。
技術要有溫度,人文關懷是終點。
技術歸根究底是解決產品的問題,追覓最大的產品理念是技術要有溫度,科技要與生活相融合。
在追覓的團隊,一半的員工來自清華等理工科高校,這些人的工作特點就是量化和精準,對人文常常會忽視。
在後面的產品打造過程中,團隊逐漸意識到冰冷的科技必須要與生活相融合,才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
商業的本質是創造客戶,基於本質科技和生活的融合,才是高科技公司要走的通路。
硬科技方面,追覓的產品轉速很快,在產品使用的過程中,相應帶動吸力很大。
其次,產品輕便,追覓自研電機將部件裝到了吸塵器尾部,與電池包和持握手柄形成一條直線,重心即在手心。根據阿基米德槓桿原理,這樣的手柄握起來是很省力,很輕便的。
最後是無噪音,電機裝入後,產品執行進入人體聽不到的超聲波階段。因為人耳聽到的聲音是20到2萬赫茲,追覓的產品噪音在2萬赫茲以下,人體幾乎聽不到。
堅持產品的實用性,滿足需求而不是創造需求
在進入市場之前,追覓基於“滿足需求而不是創造需求”的原則做過調研,結果發現清潔市場符合需求未被滿足,百億市場規模,且處於增長趨勢,於是有了追覓吸塵器產品。
以吸塵器切入,一方面是人們的清潔需求未被滿足,存在百億規模的市場;另一方面是追覓擁有核心的電機技術,能夠保證吸塵器吸力的強勁和持久,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
最後,在技術落地為產品的過程中,追覓尤為注意關懷人性,做讓人舒適的產品。
從人性的弱點給與關懷和照顧,產品最終是人性的註腳
這裡的人性是指人性的弱點,比如懶惰和虛榮,追覓著重從這些地方入手給與關懷和照顧。
追覓的產品在洞察人性的時候,首先考慮到人的懶惰問題。人在吹頭髮的時候,其實是不願意吹太久的,耽誤時間,追覓把3萬轉的馬達放進吹風機裡,將普通10分鐘才能吹乾的頭髮,縮短至3分鐘,有效提高了產品效能。
同時,也是對大部分使用者省時、便捷,“懶惰”特性的洞察。
其次是恆溫護髮,使用者都是愛美的,追覓透過恆溫護髮功能有效保護了使用者的頭髮,洞悉使用者愛美的天性。
第三是產品互動更符合人性,手柄握起來更舒服,包括繁長的設計,可拆卸的濾網,都是考慮怎樣有一個更好的互動方式,更滿足使用者需求。
使用者都有虛榮心,追覓是怎麼把這種人性特點融入到產品打造中來的呢?
追覓吹風機與西安博物館等文化IP聯名,推出了IP合作款,滿足使用者在送禮、追求文化符號這樣場景的“體面”需求。
反向推導產品形態,獲得海外消費者認同
追覓目前很大一部分的產品是銷往海外的,包括美國、法國、俄羅斯、日韓等,海外市場成為追覓的第二條腿。
如何在高手林立的海外市場站穩腳跟,追覓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進入一個新的市場時,追覓並不著急馬上大規模上貨銷售,而是透過本地的“百事通”團隊去洞察消費者的喜好,用本地“最熟悉的方式”進行自我介紹。
對於新品牌來說,最好的自我介紹方式就是你的產品。
以追覓海外版吸塵器研發為例,透過“百事通”團隊瞭解到,歐美家庭環境地毯較多,亞太地區硬質地面較多,而日韓地區使用者習慣席地而坐,對地面清潔度的要求更高。
針對以上調研結果,追覓在原來吸塵器的基礎上採取了“一市一樣”的策略。
歐美地區地毯多,就在每個吸塵器上配備了V字型防纏繞的地毯刷;亞太地區面板硬,採用更密集的短絨加強清掃力度;日韓席地而坐的高度清潔要求,使用清潔力更強的軟刷來解決。
透過事先調研海外市場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實現了反向定製產品需求,追覓頻頻俘獲海外消費者的心。
玩轉新媒體小範圍種草,找對人說對話找對流量
作為創新型科技公司,在營銷策略上,追覓也規避大品牌窠臼,走出了科技企業的創新路線。
與國內大多數成熟的品牌相比,新型科技品牌面臨認知度低、圈層小、粘度低等難題,要想在短時間內快速令消費者產生信任、記住品牌特性、打造品牌記憶點,最重要的是要先給使用者的心裡埋下“種子”。
追覓的做法是以微博為主陣地,佈局新媒體矩陣,用深度種草內容建立起品牌初認知。
在種草內容上,可以看到三個明顯的特點。
1.擴大傳播半徑,覆蓋更多潛在人群
以追覓的吹風機為例,在官方圖文和影片呈現中,產品與場景的結合十分緊密。
如在“一隻小奶蠍”的微博博文,突出吹風機的“高顏值”、“三分鐘速幹”、“吹完順滑不毛躁”等特點,在影片裡進行了詳盡展現。
透過產品特性與相應場景的結合,可以讓使用者直觀地認識到“這個產品的優勢是什麼?”、“我可以用在什麼地方?”
2.卡位節日關鍵節點,提升集中傳播勢能
在這點上,主要依靠微博等平臺的話題、活動等傳播。
追覓官微在618購物節前夕的預熱話題#追覓V12無線吸塵器#中,融入了預定新產品“追覓V12無線吸塵器”便可享直降600元的優惠活動,優惠力度之大吸引了不少粉絲的關注與參與。
透過#618#、#618選追覓#等話題展開一系列的預售直降活動,大幅提高了品牌聲量。而相關產品領域KOL“搞機少女”、“凰家評測”等測評分享,直接促進了使用者的下單變現。
在眾多品牌還未展開618活動的時候,就已經搶佔了先機。
3.縮短引流路徑,深度種草潛在使用者
追覓透過使用者的喜好傾向,篩選出最適合的KOL傳播矩陣,並根據使用者的特點、需求產出最優的種草內容。
如釋出的W10掃拖洗烘一體機,針對對數碼科技這類較為理性、重視引數的人群,會側重“核心功能亮點、各種效果的對比演示”,所選圖文也皆為產品細節展現,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針對感性的女性人群,會突出“產品的場景化應用”,從實際痛點出發,更為具象的展現產品的實際使用效果。
“將產品資訊傳遞給消費者,目的是讓消費者認可產品,進而認可品牌,下單購買,增進聲量”追覓的市場總監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作為新型企業要想短時間準確找到匹配自己調性的使用者不難,難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適合自己的營銷策略,真正做到落地使用者思維。
02、巧用善用供應鏈資源,集中所有搞核心技術
“懶惰”是人類的天性,同時也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掃地清潔作為一項高頻中強度的體力勞動,很早就出現了“替代人力”、“自動掃除”的清潔產品。
第一代量產的掃地機器人原型“三葉蟲”(Trilobite)出現於1996年,由瑞典家電巨頭伊萊克斯製造,但因為昂貴的造價,不太靈活的身軀並未在市場鋪開。
2002年,iRobot公司進入民用機器人領域,並打造出第一款量產的隨機規劃式掃地機器人Roomba,憑藉這款產品iRobot公司大賣4300萬美元。也是在這一年,凱馳、日立、三星等一批公司火速推出了各種掃地機器人產品,
掃地機器人這一產品概念才逐漸在全球千家萬戶裡生根發芽。
在隨後的八年裡,掃地機器人並未像預料的那般成為家庭的重要生產力,而是陷入了停滯,使用者體驗感糟糕,產品創新受阻,行業冷卻迅速。
iRobot營收也逐漸乏力,在2009年出現首次負增長。
掃地機器人的破局出現在2008年,這一年,具有攝像頭定位功能規劃的掃地機器人問世,從隨機規劃到全域性規劃,技術萌芽為後來的產品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種掃地機器人採用攝像頭掃描周圍的環境,並透過紅外感測器和數學演算法對房間進行測繪導航,但由於製造成本較高,也未能在普通消費者中間普及。
時間線挪到2010年,美國Neato推出了一款具有鐳射雷達測距功能的掃地機器人NeatoXV-11,這款產品安裝了360度旋轉鐳射測距儀,能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掃描定位與地圖構建,保證了清掃路線的規劃和清掃面積的覆蓋。
這款全域性規劃式的掃地機器人使得掃地機器實現質的提升,至此掃地機器人市場正式拉開序幕。
掃地機器人是典型的軟硬體結合的產品,硬體方面,掃地機的核心零部件包括鐳射、攝像頭、里程計等感測器,電池等,均有較成熟的供應商。
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小家電出口金額佔比近半,國內小家電製造供應鏈已經比較完善。
相比自己親自下場做“體力活”,把握產品的“智力”與“大腦”顯然更划算。
以頭部企業科沃斯和石頭科技為例,公司均採用了自主生產與委託加工相結合的方式,核心產品自主生產,部分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委託加工。
拋開重資產的加工製造,更多專注於演算法與技術的研發。
將技術和功能做到極致,它就會成為你的標籤
相較於其他清潔產品,掃地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智慧”,即自動清掃的功能。
由於目前國內的小家電供應鏈比較完善,掃地機產品硬體方面差別不大,產品競爭的重點在軟體方面,即掃地機的避障能力(鐳射/視覺導航)和清潔能力(清掃路徑規劃)。
現階段,掃地機的導航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鐳射導航,一種是視覺導航。
鐳射導航即掃地機器人透過鐳射發射後觸及障礙物反射回來的時間,判斷自己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從而實現定位。
視覺導航的掃地機器人頂部會有一個攝像頭,機器人透過演算法能夠透過感知亮度不同的光點,再由不同的光點組成光學影象來進行定位。
不管是鐳射還是視覺感測器,掃地機及時獲取室內環境資料,並透過SLAM演算法,實現實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從而擁有了避障能力。
在實現準確避障和精準定位之後,為實現清掃,還需要路徑的規劃。早期透過碰撞定位的掃地機只能用隨機的方式清掃,清掃面積和清潔力度都不能保證。
目前大多數的掃地機基於鐳射、陀螺儀、里程等感測器和SLAM演算法的輸出,進入了全域性規劃時代,產品智慧性大大提高。
影響清潔力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馬達,功率大的馬達能夠將微塵甚至是蟎蟲全部吸附進去,功率小不僅吸力弱,而且磨損嚴重。
最早從馬達發力的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英國品牌戴森,戴森風評高的重要一點原因是其對馬達動力技術的突破。
在2004年的時候,戴森V1數碼馬達轉速就已經達到了每秒1666轉,是傳統馬達轉速的3倍多,成為行業領先。
隨後戴森團隊相繼研發了V4、V6、V8、V10和V11等,V6的轉速就已經達到每分鐘11萬轉,要知道當時傳統馬達的轉速是每分鐘25000轉,F1汽車馬達轉速是每分鐘19000轉。
國內企業同樣在馬達上多有發力,目前最具代表性且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是追覓科技,“高速數碼馬達”就是公司的重要標籤之一。
其旗下第一款10萬轉速的馬達由團隊歷經三年時間,克服重重困難所攻破。其後從10萬轉到12.5萬轉,再到15萬轉的無線吸塵器V12上市,追覓在高速馬達上不斷突破。
雖然說馬達不是清潔電器競爭的唯一因素,特別是在全屋智慧的背景下,但是能把馬達做到極致的一家企業,我們也有足夠的好奇心,它將會走向哪裡?
03、中國科技企業蓄勢待發,追覓的未來是機器人公司
數字化、高新科技是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詞。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要順應數字時代新要求,加快宏觀經濟治理體制改革與創新。
國內企業發展面臨三大宏觀趨勢變化:
第一,中美關係長期深度博弈。作為兩個世界大國,中美在經濟和技術領域的競爭仍將持續,博弈背後是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較量,未來國家將持續支援企業探索科技創新。
第二,國家支援中小企業發展。國家對共同富裕路線的堅持,出臺的一些政策和理念,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企業要熟悉黨政路線,專注發展。
第三,第四產業興起帶來的發展機遇。第四產業即是從第三產業發展出來,解決人對資訊需求的產業,包括資訊的加工、智慧性的提升,這將帶來數億級的發展空間。
對於企業來說,時代的機遇不可錯失。在大的趨勢下,專注於細分垂直領域,做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排頭兵”是明智之選。
受中美博弈影響,在高精尖領域,或者關鍵零部件等精細領域,國產替代成為我國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必然途徑。
能夠主動攻克核心技術的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才能有所作為。
追覓目前在高速數字馬達、多錐旋風分離技術等方面擁有一系列領先技術,並在全球各地都有佈局。
截至2021年7月,追覓累計申請專利達1656件,覆蓋全球21個國家或地區。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多達509件,PCT申請108件,已累計獲得授權專利726件,其中國內授權689件。
國內企業創新發展勢在必行,追覓科技對技術的探索和佈局無疑給了國內企業信心。創始人俞浩表示:“未來十年,是廣義機器人最好的時代。廣義機器人不是長得像個機器人,而是感測器處理的機器人,它需要有強大的心臟和大腦。
“因此,我們除了把馬達這個心臟做好,更重要的是把演算法及嵌入式識別這個大腦做好,用創新的方式,讓他們強強組合”,這樣看來吸塵器或許只是追覓的初步。
未來中國科技企業走向世界一定是技術和創新取勝,這一點,在追覓科技身上已經可以看見端倪。
參考來源:
《“強國品牌”追覓硬核出海,海外爆紅釋放中國科技力量》
《“追覓”借勢崛起—如何玩轉小預算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