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認知上,每年的最後一個季度是家電行業的“旺季”,小家電、空調、冰洗都會有一波不錯的銷量,很多商家也早早鎖定了“金九銀十”、雙十一、元旦、春節等營銷節點,在消費旺盛的四季度完美收官一整年的銷售預算。
然而,今年卻有了不同的情形,家電渠道終端的出貨量不如預期,又因為原材料的暴漲,家電廠家的利潤也被削去一半,營銷投入上也開始捉襟見肘,市場看不見往年常見的價格戰、贈品戰。最近又遇到了麻煩事,全國各地遇到的能源荒、電力荒,拉閘限電,更讓家電廠家的生產運轉遇到了困難。
家電廠家流年不利,反應到資本市場上,則是自2021年開年以來持續不斷的股價下跌,哪怕是到了家電行業的“旺季”,資本市場上也一片冷清,好像是在給家電行業提前到來的“冬天”打下了一個基調。
中國的家電行業是市場競爭最為充分的一個行業,能在國內市場打出一畝三分地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基本上可以橫著走。所以,家電行業也成為了中國製造國際化的象徵和代表,在過去的一年裡,家電行業遭到了國際資本和金融炒家的狙擊,損失慘重。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世界供應鏈趨於崩潰,率先控制了疫情的中國的製造業堪稱是世界供應鏈的中流砥柱,起到的作用,就像美國在二戰中成為盟軍的兵工廠一樣,中國也在向全世界供應抗疫物資。
按理說,現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供應鏈是最健全的,馬力全開,全世界還處於賣方市場,終於到了中國製造揚眉吐氣的時候,可以好好掙一筆錢了吧?當初的美國不就是大發戰爭財,一舉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嗎?
可是事與願違。
二戰時期,世界金融市場還不是很發達,很多時候還存在著以貨易貨的情況。可是現如今不同了,國際炒家在金融領域長袖善舞,眼見著疫情期間拼製造是拼不過中國了,他們就打起了期貨的主意,瘋狂炒作元素週期表,哄抬原材料價格。
中國製造的很多原材料,都來自海外進口,諸如鐵礦石、石油、銅金屬等,如此一來,造成中國製造企業的原材料成本直線飆升,原本應該掙到的利潤,又透過這種方式迴流到金融資本家手中。中國人沒日沒夜地辛勤工作,結果卻是為他人做嫁衣,忙了大半天,忙了一個寂寞。
不止如此,疫情總有結束的一天。
歐美國家不是一直在鼓譟製造業迴流嗎?在疫情之前,他們還推出來越南、印度來噁心中國。不出意外,疫情結束之後,歐美國家必然會將訂單轉向自己國家或者越南、印度等國。被一時湧來的海外訂單淹沒而倉促上馬專案的中國企業,屆時會面臨什麼樣的場景?
難道不會是一地雞毛嗎?這不僅是對中國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還會嚴重阻礙中國早已鋪開的供給側改革戰略的推行。
中國家電行業作為中國製造的代表,也深受其害,不僅產業利潤被削去大半,很多企業甚至陷入到了開工就虧損原材料,不開工就虧損人工的境地。更有甚者,很多企業為了維持運轉,不得不參與到內卷競爭,在賣方市場的行情中,竟然競相壓價,將利潤做得比紙一樣薄,還貼出去了出口退稅的錢。
為什麼突然出現了能源荒、電力荒?一方面這是國際金融炒家炒高了能源價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能源供應本身就存在著價格“倒掛”現象。雖然現在社會上大力推行綠電,但是中國目前的電力供應分佈情況卻還是火電為主。火電要燒煤,煤價卻被炒高,每發一度電,電廠就要虧1毛錢。這樣搞到後來,中國豈不就是“活雷鋒”,白白便宜了國際金融炒家?
所以中國政府初步放開了電價管控,讓市場去決定電價,企業製造成本上升,讓有本事的企業到市場上去要錢,而不是等著國家補貼。這樣多少會提升製造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拉高製造企業的進入門檻,對存量生產企業會有一定影響,至少在內卷的程度上,總要掂量掂量生產成本了。
可是,從長期看,這是有利於中國製造業在推行的供給側改革的,汰換掉老舊產能,有助於規範市場競爭秩序,增強真正有實力、有技術的企業走到前臺,敢於投入研發,參與國際競爭。
前些年大有市場的“消費降級”理論勢必要糾偏。犧牲了中國人的辛苦勞動和資源,好的產品卻只能供應那些西方發達國家,中國人只能擁有質次價低的產品,這是什麼邏輯?難道中國人命該如此?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家電行業的“嚴冬”是國際金融炒家導致的,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靠著這樣的投機取巧,西方國家也不能馬上就變成“世界工廠”,真理最終還是掌握在生產力手中的。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