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組比拼誰最牛?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小實驗,具體是這樣的:
2001年,英國研究人員開始與248個人合作,打算用兩週時間為這些人培養更好的健身習慣。
這些受試者被分為三組。
第1組:對照組
他們只需簡單跟蹤觀察自己健身活動的頻率。
第2組:“動力”組
他們不僅要跟蹤觀察自己健身活動的頻率,還要閱讀一些關於鍛鍊有哪些益處的材料。研究人員還向該小組成員解釋了運動何以能降低冠心病風險並改善心臟健康。
第3組: 我們姑且把他們叫做“額外要求”組
這組成員除了接受了與第2組相同的陳述之外,研究人員還向他們提出了額外要求(要求內容隨後公佈~)
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最後哪一組完成得最好嗎?
實驗結果:以每週至少鍛鍊一次的人數比例來統計,第1組和第2組完成人數分別為35%和38%;而第3組以91%的傲人成績遙遙領先。
制勝法寶是什麼?
今天這個有意思的實驗故事,依然來自於詹姆斯·克利爾的《掌控習慣》一書。
現在我們來看看第3組成功領先的制勝法寶。
原來,答案藏在實驗研究人員對第3組提出的額外要求上:
即他們需要為接下來的一週制訂計劃,明確何時何地進行鍛鍊。
具體來說,第3組成員都完成了下面這句神奇的句子:
“下週,我將於×天×時×處進行為時至少20分鐘的劇烈運動。”
他們填寫的句子被研究人員稱為:
執行意圖,即你事先就何時何地行動制訂的計劃。(即:你打算如何實施一個特定習慣。)
用一個簡單的式子表示就是:
“當X情況出現時,我將執行Y反應。”
執行意圖動力大
不知道你讀完這個實驗故事有什麼感想?我的第一反應是:原來如此,豁然開朗[可愛]
為什麼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計劃了很多事情,但不是拖延就是完成狀態並不理想?
那是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簡單得想一想,隨口的說一聲?實際上呢,很快就放之腦後,沒有任何實質行動。
比如,人們常常說:
- 過一段時間我準備開始鍛鍊...
- 找個時間我們一起吃飯吧...
- 我覺得該找時間收拾收拾房間了...
發現沒有?這些語句的共同點就是:模糊。在說話時的感覺就是隨意的,順其自然可做可不做的,那麼,大腦潛意識也就不會把這件事當成正經要完成的任務項。
然而,執行意圖就能很好得解決這個問題。一旦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計劃,高效完成一件事的機率會大幅度提升。同樣,以上面那幾句話為例,我們換成執行意圖的模式來說:
- 從下月起,我會開始每週進行2次有氧運動鍛鍊,每次30分鐘。
- 這週五晚上我們一起去A餐廳吃飯。
- 我計劃本週日下午3點開始收拾房間衣櫥。
再比較一下之前的模糊表述,是不是現在的表述更為清晰明確?是不是也更讓你有動力按照計劃認真執行?[可愛]
高效策略用起來
總結一下,今天我們透過一個關於健身習慣的3組人員實驗的結果發現了一個克服拖延的有用策略:
執行意圖:簡單來說就是何時何地做什麼的行動計劃。
拓展開來,其實和我們知道的5W1H非常像,只不過5W1H更多用在專案管理、流程設計等方面,而執行意圖中的3W (When, Where, What)在提醒我們建立、實踐微習慣時更為小巧輕便。所以,我們不妨現在就開始把它用起來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