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乙之氣,乃真氣說法和太乙之氣說法的簡約之說法。真氣者,真元之氣;太乙之氣,醫學經典《八十一難經》中說:人有兩腎,左腎者,藏真陰;右腎者,藏太乙之氣。此句經言是說:人的有形之身,皆真元一氣所化生而成之。此即“五行本一氣”的論述之精義。拳家論拳之練、體、用,皆取此觀點。
從前賢的這段論述中我們清楚的知道:為什麼在修煉攻防功夫的骨力之階段後,繼之以筋勁攻防功夫的修煉、運用的道理了。但是,由於修煉者的先天稟賦不同,故同在修煉、運用筋勁之“一身備五弓”的攻防功夫的階段內,雖然“一身備五弓”的身法之建體、至用的要點一致,主要攻克的方向目標不變。可在具體的修煉建體、至用等諸方面還是因人稟賦所異而稍有不同的,這種不同之處又不是一言能盡之的。故只好看前賢的論述之精義,方可以徹底的明白。古傳拳譜《易筋經》中有段論述,分析講說的最為清楚明白,可以對照,錄之如下:
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與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糜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而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豈可容其人之筋:“弛、攣、糜、弱、縮、壯、舒、勁”者存焉。必修拳道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故先聖以力挽迴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縮者易之以長,筋糜者易之以壯,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即形也。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
上述所論的自身其所以堅硬如石者,“骨”也,之所以變化通靈者,筋之所繫的“骨節”者也。骨節者,骨之空隙也,乃人體之壑谷,轉動之通靈敏捷,為神明所流注,柔弱無骨之藝境即指此而說。言“節節貫串的柔行氣”之變化時;骨節處精神填實,則形如鋼鑄,如鐵如石,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氣力方全;此即言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的剛落點的發勁之時。由此可知:骨質強度(骨密度)增大,骨堅如鐵石,此乃由“意斂內氣入骨”便可得之。而骨節的通靈變化,“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成最大的動變蓄勢,以使自身即時做到外形的“接骨鬥榫”,內勁的剛發之用,就需易筋易骨的功夫,包括各種“抻筋拔骨”功法之修煉才能得之。
以上述之論知道筋骨修煉之目的,而外形的筋勁、骨力的修煉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故前賢將“筋骨”的修煉常結合而說,故有“抻筋拔骨”的說法,早有“展筋拔骨,展筋脫骨”之說,又有“抻筋拔力”之說。總之,皆是一個意思。以拳法功夫改變自己的氣質。
這就是為什麼在形拳招熟功夫層次中的第一階段修煉骨力之攻防功夫熟練後,繼之修煉筋勁的一身備五弓的攻防機制之功夫的根本道理。再有就是骨力階段的攻防功夫主要修煉運用的是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之運用的攻防能力,尚不能達到外形之攻防動變的周身一家。只有修煉筋勁的“一身備五弓”的攻防功夫,才能在比武較技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達到外形的周身一家之攻防動變的能力。從宋書銘先生所撰述的拳訣雲:“全身五弓為筋發”一說中摘選而出,亦可知道筋勁攻防功夫乃為形拳招熟中的第二個修煉的階段。其攻防功夫藝境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皆以五弓法的運使變而化出的,故曰為筋發的攻防功夫階段。
從形意拳門郭雲深先生的三步功法:“二曰、易筋: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雲:“筋長力大”,其筋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的論述中,也可以看出這樣的觀點來。這就足以說明“筋勁”打法乃為形拳招熟中的第二個修煉、運用的階段之事實了。
筋勁打法之修煉、運用的攻防招法中的手法招式、步法有什麼特點?
由於在第一階段的骨力打法之簡易的九宮手法的純熟修煉為基礎,對於攻防手法招式有了基本正確地認識了。故在第二階段的筋勁打法的手法上有了質量上的變化,即由九宮手的單手攻防手法昇華為雙手合用的手法,這便於一身備五弓的筋勁之攻防打法的純熟。傳統拳術各門派、拳種的修煉者,皆可以從本門派拳種中,精選出十數個雙手攻防的手法即可以做為基本攻防手法招式來修煉了。以我教拳之現成的經驗來說,只有十個雙手合用的攻防手法,開列如下:中門中直拳,單鞭手,壓打,攔打,搬打,摘打,提打,分打,託打,搓打。雙手組合的攻防手法的妙處在於能夠“以定用手”,而又變化多端。繼之與身法、步法的密切配合又便於實施肘法,靠法,摔法於比武較技之中以制勝。給形拳招熟的第三階段之全體大用之攻防功夫的修煉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