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裡有一件至順3年間(公元1332年)製造的銅火銃,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以前,它一直被公認為是中國的最早的火銃。然而,這一歷史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被一件從羊圈裡發現的古怪銅器所改寫。
1987年,內蒙古地質學校校長李春校帶領學生外出實習的時候,在一位牧民家的羊圈裡發現了一件古怪的銅器,李春校看那件銅器上面有許多自己不認識的字元,感覺到那件東西的“身世”應該不一般,在他與牧民交談之後,牧民爽快地將那件銅器送給了李春校。李春校將那件古怪的銅器帶回呼和浩特之後交給了文物部門,經文物部門鑑定,這是一件生產於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的銅火銃,這件火銃將中國使用火器的時代又向前推進了34年,是一件劃時代的珍貴文物。
1987年7月,內蒙古地質學校的校長李春校帶領學生們去錫林郭勒盟實習。那時候,地質學校的學生每年都要到野外勘探實習,吃飯和住宿都是在當地的牧民家裡,李春校也與學生一起住在一位牧民家裡。有一天,李春校閒得沒事到羊圈去看牧民養的羊,無意間他在羊圈的角落裡發現了一件古怪的銅器。李春校是一位地質工作者,他對礦物和文物都有特殊的敏感。一打眼,他就發現那件銅器不像一件現代物品,他走近之後把那件銅器拿起來仔細觀看,發現那件銅器上竟然還歪歪扭扭地刻著兩行他不認識的字元。
李春校拿著那件銅器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了,於是他喊來牧民詢問那件古怪銅器的來歷。牧民告訴李春校,那件銅器是他前幾年在野外放牧的時候撿到的,後來他拿到廢品收購站想當廢銅賣掉,但是廢品收購站只給他8塊錢,他覺得那麼大的一件銅器才賣8塊錢有點虧,於是他就拿回家扔在了羊圈裡。
李春校越看那個古怪的銅器越覺得它不一般,直接告訴他:“這個東西肯定是一件有價值的文物”。於是,李春校委婉地向牧民表達了自己想要買這個銅器的想法,誰知那位牧民聽說李春校喜歡這個東西,相當爽快地把那件古怪的銅器送給了他,沒要一分錢。李春校當然不能白拿牧民的東西,於是第二天他買了兩瓶白酒作為禮物送給了那位牧民。此時,那位牧民和李春校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件被扔在羊圈裡的古怪銅器竟然會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回到呼和浩特之後,李春校立刻將從牧民家拿回來的那件古怪銅器送到了文物部門。經專家鑑定,這是一件元代的銅火銃,它長34.7釐米,重6.2克千克,銅火銃外壁上歪歪斜斜地刻著的兩行字元其實就是傳說中“八思巴文”。這兩行八思巴文記錄了這件銅火銃的編號為“數整八十”,鑄造時間為“大德二年”。
這兩行文字的意義非凡。其中“數整八十”證明這件銅火銃的編號為第80號,說明這批銅火銃的數量至少有80件。而最為關鍵的則是鑄造時間“大德二年”,在此之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火銃是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的一件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的火銃,而在內蒙發現的這件銅火銃則生產於“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比中國歷史博物館那件火銃足足早了34年。因此,這件在羊圈裡發現的銅火銃也成為了中國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火銃實物,是一件劃時代的珍貴文物。
其實,早在宋代我國就有了最早的火器——“突火槍”,這種“突火槍”以竹管為槍筒,填充火藥彈後可以發射。“突火槍”雖然有一定的威力,但是穩定效能極差,後來沒有發展起來。到了元代,科學家將“突火槍”的槍體從竹管換成了銅管,並且銅管裡邊可以填裝火藥和彈丸,他們將這種火器起名為“火銃”。火銃的發明是管狀火器的一次革命性創新,對整個世界戰爭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火銃具體是哪年發明出來的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火銃”之名最早見於《元史》:“又遣留守司照磨陳恭取兵興州,訪求在閒官吏之有才者,約束東西手八剌哈赤、虎賁司、糾集丁壯苗軍,火銃什伍相聯,一旦,佈列鐵幡竿山下,揚言四方勤王之師皆至,帖木兒等大駭,一夕東走,其所將兵盡潰。由是達禮麻識理增修武備,城守益嚴。”
這段文字描寫了當時敵人將興州圍住,想要攻打興州。但是,這位名為達禮麻識理的將軍將火銃搬出並擺成一排,然後將敵兵嚇退了。由此可見,火銃在當時已經是極具威力的一種火器,令敵人聞風喪膽。
這件有明確製作年限的“大德二年”銅火銃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火銃,它將我國使用火銃的時間提前到了1298年。火銃的發明對整個世界戰爭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件銅火銃的發現,為專家們研究火器技術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是一件公認的“國寶級”文物。目前,它被收藏於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