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這一年的六月份劉備攻取上庸,獲得了漢中之戰的最終勝利。
雖然雙方展開了2年多的戰爭,但雙方損失的名將並不多,也僅僅是曹魏的夏侯淵運氣不好,領了盒飯。
不過接下來,關羽上演年中大戲,一路廝殺,把曹魏打得滿地找牙,甚至嚇得曹操都準備遷都。
可隨著呂蒙偷襲荊州,事件出現了逆轉,導致關羽父子被殺,呂蒙因為背黑鍋也慘死。
算下來,到這個時候已經有六七位名將去世。
這還不算,沒有參與戰爭的比如曹魏的楊修,東吳皇室內的孫賁、孫皎二人也相繼去世,甚至是名醫張仲景也在這一年去世。
即便是捱過了219年的曹操、黃忠以及法正等人,也在第二年相繼去世。
這就奇怪了,如果僅僅是因為年齡的原因,曹操以及黃忠等人的去世倒也不奇怪,可楊修、法正、甘寧以及東吳的兩位皇室等眾多名將為何會死?他們的年紀並不大啊。
這一年前後除了戰爭之外,還發生了什麼,能讓他們集體去世?
其實研究三國,最不忍研究的時期,也是建安二十四年的這段時間,雖然這段時間是劉備集團最為巔峰的時期,但前後二十多位名人去世,讓既熱鬧又熱血的三國一下子變得冷清且陰暗。
透過仔細研究會發現,這段時間除了以上我們瞭解的兩次大的戰役,還發生了不少的事情。
其一就是曹魏內部的奪嫡事件,當時曹丕和曹植兩個人為了爭奪世子之位,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其中雙方陣營中也有不少傑出人物。
比如支援曹丕的司馬懿,以及支援曹植的楊修等等。
當然,奪嫡這樣的事情,曹操非常忌諱,而且楊修等一幫支援曹植的人,大多都是秉承著正統的儒家思想,尤其是楊修更是從骨子裡反對曹操實行的寒門法家。
儘管楊修等人很有才華,但曹操容不得,因此痛下殺手,楊修等一批人就這樣死掉了。
當然,這一波人中除了楊修的名氣比較大,所以留名歷史的並不多。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就是瘟疫,甚至建安七子中有4個人都因此而死。
眾所周知,古代有“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的說法,漢中戰爭爆發的時候,正好也爆發了一次大的瘟疫,建安七子中的四人未能倖免相繼死亡。
如果說什麼情況下瘟疫更容易傳播,毫無疑問就是戰爭,戰爭持續得越久,瘟疫流傳的時間也就越久。
隨著漢中之戰的打響,當時除了戰死的,就是因為感染瘟疫而去世的,根據野史的記載,法正就是因為感染了瘟疫,拖了不到半年之後就病逝了。
我們看正史之中甚至連法正怎麼死的都沒說,只用“明年卒,時年四十五”這幾個字寥寥概括。
當然,東吳也未能倖免,大將甘寧並非《三國演義》中那樣被蠻王殺死,在正史中甘寧的死,甚至比法正的記載還要簡單,就“寧卒,權痛惜之”這6個字就過去了。
還有就是東吳皇室中的兩位大將,孫賁和孫皎,很可能也是因為作戰時感染了瘟疫而同時去世。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名將,這裡就不過多地闡述了。
如果他們都不是死於瘟疫,那麼就無法解釋,為什麼這麼多的名將同一時期得病去世,而且都是年紀輕輕,尤其是甘寧。
其實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張仲景的一句話中看出端倪。
張仲景在著作《傷寒雜病論》中記載:“自建安以來,其亡者三分之二”。
再加上史書明確記載的建安二十二年開始爆發的大瘟疫,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此之多沒有參加戰役的名將去世,都和瘟疫有關,甚至連曹操也有可能死於瘟疫。
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不過也是最為符合邏輯的一種,因為實在找不出其他原因,能讓不同陣營的眾多名將同時段去世。
參考資料:《三國志》、《傷寒雜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