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傳統節日,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朝。
古代無數文人曾在這個節日登高望遠,賞菊飲酒。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雨晴籬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陽”……
今天要講的這首“重陽詩”是唐朝狀元崔曙所寫,氣勢雄渾,後人評價:有李杜口吻。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唐朝很多詩人滿腹詩書,文采飛揚,卻是妥妥的“考渣”,例如“詩聖”杜甫,山水田園詩派掌門人孟浩然都曾在科舉中敗北,孟郊考了三次,才終於在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晚唐的羅隱據說是“十上不第”。
而崔曙不僅考中進士,還是第一名,也就是狀元,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
根據史書記載,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堂兄,父母早亡,家境貧寒,曾在少室山隱居苦讀。
開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8年,他參加了科舉考試,寫下一首《奉試明堂火珠》,令考官和無數文士歎服。
詩中雲“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以星月比喻明珠,對仗工整,備受時人讚賞。
可惜的是寫完這首詩的次年,他便因病去世,巧合的是他的女兒名“星星”,正應了詩中所言“曙後一星孤”,所以這首詩也被後人視作“讖詩”。
再說回這首《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雖不如《奉試明堂火珠》有名,但也算他的代表作。
詩歌描寫了九日登臺的所見所感,融寫景、懷古、抒情於一體,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先來看詩題,點明瞭時間,地點,人物。
“九日”,不用多說,就是九月九日重陽節。
而“望仙台”位於河南陝縣,傳聞是西漢時期文帝為隱士河上公所建。
前文我們說過崔曙曾隱居少室山(河南登封),這首詩應該就是寫於那段時期。
至於“劉明府容”,“明府”在唐朝多用來指代縣令,所以這裡就是指一位名為劉容的縣令。
詩人當時還是一介白身,而劉容卻是一縣長官,故而標題用了一個“呈”字,有應酬投贈之意。
這類詩歌其實並不好寫,措辭要得體,不卑不亢,不落俗套,崔曙顯然深諳這一點,整首詩
自然渾成,氣勢雄渾,歷來為後世所稱賞。
詩歌首聯照應標題“登望仙台”,後文的寫景抒情皆是由這一聯而來。
最值得玩味的是“曙色開”這三字,首先點明瞭時間,說明詩人是一大早便登上了高臺。
“開”字將旭日東昇,陽光四照的明朗開闊景象描繪得宛在目前。
試想一下,詩人一登上高臺,便看到如此壯觀闊朗之景,喜悅爽朗之情不言而喻,這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
接著的頷聯兩句既是狀眼前之情,也是抒發了他對歷史興亡的慨嘆。
站在望仙台上,向遠望去,只見三晉一帶的山嶺皆北蜿蜒而去;崤山南北的二陵,幾百年來任憑風雨侵襲。
“三晉”,是指春秋時期的晉國,大概就是現在的山西、河南一帶,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有此稱謂。
而“二陵”是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昔年周文王躲避風雨的地方。
詩人截取了這兩個極具歷史意義的地點,表面寫景,實際暗含歷史的變遷,懷古之意由此可見。
接下來的頸聯,提到了兩個人物,感慨歷史的同時,也暗含了懷才不遇之意。
“關門令尹”是指先秦時期曾任函谷關關令的尹喜,傳聞老子西遊時,路過函谷關,尹喜便道“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便留下了道德五千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道德經》。
而“河上仙翁”就是我們前文提到的西漢隱士河上公,傳聞他曾傳授漢文帝《老子章句》四篇,後羽化登仙。
這兩位歷史人物除了都與道家相關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知遇”,尹喜知老子,漢文帝遇河上公。
詩人滿腹才華,又有凌雲之志,可惜卻無人賞識,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
難得的是詩人並沒有為這樣的愁情所困,結句“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引用了陶淵明的典故,表達了他看淡功名,把酒共醉的隱逸閒適之情。
整首詩來看,首聯點題,頷聯寫景懷古,意境開闊,頸聯寫人抒情,暗含知音難遇的喟嘆,而尾聯敘事言志,流露出了一種很閒適的隱逸情懷。
雖然是一首應酬詩,但詩人寫得很是自然大氣,不露痕跡,渾然天成。
後人對此詩的評價也很高,清人吳煊在《唐賢三昧集箋註》曾道“堂堂正正。三、四有李、杜口吻,自是盛唐正聲。”
李白和杜甫在詩壇上的地位無需多言,“李杜口吻”這個評價可以說是相當高了。
不知你認為崔曙這首詩寫得如何?歡迎一起來討論。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