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在《易經》裡,“九”是陽數,兩個“九”在一起,所以稱為重陽。時間是在九月,又是九日,兩個九,所以又叫重九。這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因而寫重陽節的詩歌或者提到重陽節的詩歌有很多,而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則是流傳很廣,很著名的一首。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題目點明瞭時間,和寫詩的目的。這裡的山東可不是現在的山東省,而是華山之東。因為王維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的東面,所以是山之東,就稱為山東。王維此時只有17歲,他正奔波在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之間。時逢重陽,他漂泊在外,想起了親人,想起了在華山之東的兄弟,就寫下了這首詩。
詩句很通俗,頭一句是說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外鄉漂泊,就像一個陌生的客人一樣。一個“獨”字,表明是孑然一身,舉目無親。兩個“異”字,突出一切都很陌生。“異鄉”是陌生的環境,“異客”是陌生的人際關係。兩個“異”字,更是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獨飄零的感受。古代交通極不方便,外地與本鄉語言、風俗習慣等都有不小的差別,所以一個人在外鄉漂泊,是很孤獨的。
第二句是寫每逢節日就更是思念起家鄉,思念起親人。一個“倍”字突出思念的強烈。平日自然也思念,但每到節日,這種思親之情就會油然而生,而且會更為強烈。
這兩句詩寫得很直接,它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有普遍性。
寫到這裡,似乎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意思已經表達清楚了,好像沒法再寫下去了。
想不到的是,詩人卻思潮起伏,筆鋒一轉,寫遠在華山之東的家鄉,寫兄弟們、親人們歡度節日的場景。那時候,重陽節的習俗是登高、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等等,說這些可以消災避邪,後來就成了民俗。
詩人在想象在節日裡,兄弟們會登高,身上會插著茱萸。想著,想著,他們也會懷念自己。最後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真是神來之筆,遙想兄弟們在遍插茱萸之時卻發現少了詩人的時候是多麼地遺憾。最後兩句是寫詩人的想象,親人們也會思念在外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