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還是青澀的大二學生,喜歡讀哲理類書籍,彷彿覺得自己已看破紅塵,參透了這世間奧秘。十年後,我泯然眾人,與大部分女人一樣,職場沉浮,相夫教子。如今再讀這首《半半歌》,才覺浮生若夢,半醉半醒人間。
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是一半儒學一半道學的處世哲學,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當我們身處農村時,我們拼命想要進入城市,買房買車,希望被這個城市所接納;可當我們過上城裡人的生活後,我們卻嚮往不時到村裡喂喂羊,爬爬山,吃點農家樂的飯菜。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翁看到一漁夫在江邊釣魚,半天無果,於是便好心地說道:“你這樣辛苦也賺不了多少錢,不如去我那裡工作。”漁夫說:“工作之後呢?”“你就可以賺到錢,買房子。”“再然後呢?”漁夫又問,“你就可以過你想要的生活,比如釣魚、種花。”漁夫笑著看了一眼富豪:“我現在不是正在釣魚嗎?”富翁啞然,原來自己苦苦追尋的幸福,就在漁夫唾手可得的日常裡。
高爾基說:如果把生活當成一種快樂,生命就是喜悅;如果把生活當成一種責任,生命就是奴隸。我們總覺得幸福的生活是要靠金錢去創造的,可是當我們孜孜不倦地為金錢四處奔波時,卻少了對家人的陪伴;當我們終於搬進豪華大房子後,卻發現父母已離去,孩子已長大,伴侶已變老;我們終於有錢去旅遊去享受了,卻發現不知何時有了的胃病根本無福消受任何美食,不知何時加重過的腿疼也根本登不了山,下不了水;尤其是那一顆疲憊蒼老的心,根本無心出去轉轉,哪怕是家門外的小公園。
我們終於成為了金錢的奴隸,這一生都被金錢所操控。錢限制著我們的生活,沒有錢便沒有快樂,何談幸福?真的是這樣嗎?陶淵明在隱居的草房中,仍然吟誦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種莊稼都比不過農夫,他打趣著調侃自己“草盛豆苗稀”。蘇軾被貶黃州,仍能從容建魚池,修水利,百姓送給他廉價的豬肉,達官貴人以豬肉為恥,他卻寫下了豬肉頌文,還發明瞭“東坡肉”“東坡肘子”;被貶嶺南,荒涼悽楚,他仍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所以,幸福快樂的生活與物質並不是正比關係,而是與從容不迫的心態有關。對生活少一份貪慾、少一份苛責、少一份抱怨、少一份攀比,給生活做減法,心靈越輕盈,快樂就會越多。沒有舒適的大樓房,在自家小院裡侍弄幾顆辣椒、黃瓜何嘗不是一種美?孩子不夠聰明博學,但健康善良又夫復何求?當你抱怨自己沒有限量版的名牌鞋時你會發現,有些人連腳都沒有。正如《半半歌》中所唱:“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月滿則虧,否極泰來。保持對生活的知足、感恩,從現有的生活中發現快樂,沒有快樂就創造快樂,每一天都將會有不一樣的精彩。
快樂幸福本是精神享受,卻一味靠追求物質去獲得滿足,豈不是緣木求魚?人生如逆旅,所求太多,負重越多,行進越艱難;給心靈減壓,輕裝上陣,知足常樂,自得其樂,與人為樂,方能享受生命每一瞬間的精彩。
半中歲月盡幽閒,半里乾坤寬展。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言:我並不具有我所愛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