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九五〇年十一月六日的《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社論《為什麼我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 (圖片來自:人民資料)
“我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我們誓以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堅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上級指到哪裡,打到哪裡。決不畏懼,決不動搖,發揚刻苦耐勞、堅忍精神,克服一切艱苦困難,發揚革命的英雄主義,在戰鬥中建立奇功。”
靜靜地佇立在畫家吳雲華《跨過鴨綠江》這張巨幅畫作前,我的思緒彷彿飄到70多年前,耳畔彷彿響徹著戰士們如響雷般的誓言。畫作著力描繪了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雄壯歷史篇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畫家將一場激烈的戰爭凝固在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的偉大瞬間。
畫面中的鴨綠江大鐵橋,如同延展的臂膀,伸向朝鮮的新義州。彼時,美軍出動數十架次飛機向大橋狂轟濫炸,部分橋體已經坍塌,對中國安全造成極大威脅,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從這裡,從白雪皚皚的江面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就在那個積雪沒踝的夜晚,戰士們頂著凜冽的寒風,揹負著幾十斤的裝備,大踏步走向朝鮮戰場。隊伍靜悄悄地前行,似乎只有低沉的口令聲、急促的腳步聲和馬匹輕輕的響鼻聲,背景是暗藍色的夜空,探照燈的光,將大鐵橋照亮,更將戰士們年輕的臉龐映照在歷史的長河中。
凝視著《跨過鴨綠江》畫面中的鋼鐵戰士,我彷彿也走進畫面,與他們一路同行。似乎他們正微笑著,看著今天祖國的強大,用滿是老繭粗糙的手,拍著我的肩膀,擂著我的胸膛,豪氣沖天地講述著70多年前的戰事。
這段歷史,在我當記者時,就從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者那裡聽過。老者的豪情、聲音,還有無法自控的淚水,讓我這麼多年都無法忘記。每每看到“抗美援朝”幾個字,我的耳邊就會響起老人嘶啞的歌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與吳雲華聊起這幅《跨過鴨綠江》時,時隔多年,他仍心情激盪。2006年,吳雲華在創作這張作品時,為了再現當年場景,讓人有代入感、真實感,他深入丹東邊防團,與部隊戰士一同演練,一同行軍。吳雲華說,只有當自己是一名軍人時,才能真正感受軍人的情懷。每天訓練結束,他便對著面孔剛毅的戰士們寫生,同樣年輕,同樣堅毅,同樣忠誠。2009年成稿的《跨過鴨綠江》中的戰士形象,多來源於此。
談到《跨過鴨綠江》的創作過程,吳雲華說,他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用繪畫的形式再現這場偉大的戰爭。真實反映這一重要歷史時刻,把一幅貼近史實、謳歌正義、展現時代精神的壯美畫卷奉獻給大眾,是他克服困難、潛心創作的動力。在這種動力的激盪下,吳雲華大量閱讀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傾聽入朝參戰的官兵、戰地記者和攝影家的講述;學習其他畫家前輩有關該題材的畫作。整個創作過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與腦海裡洶湧翻騰的畫面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吳雲華構圖的要點。
時空,定格在1950年冬天丹東鴨綠江赴朝渡口,當時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對跨江作戰提出明確要求:在目前幾個月內,只做不說;志願軍一律著朝鮮人民軍軍服,迷惑敵人;夜行晝伏,每日黃昏開始行動,拂曉隱蔽完畢……中國人民志願軍就這樣隱蔽地開過鴨綠江,完全出乎敵人意料地出現在朝鮮戰場,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思路,定格在大部隊“跨過鴨綠江”這一節點時,其時間、環境和人物形象也就鮮明起來。初冬寒冷的夜晚、遍佈足跡的雪地、被敵軍轟炸過的鴨綠江大橋、無聲疾行的隊伍、堅毅而從容不迫的神情……都成為作品中反映題材的基本符號。
吳雲華以鴨綠江和江橋為背景,在“跨”上做文章,構思了兩個方案:一是畫面呈冷色調,中國人民志願軍過江途中;二是畫面呈暖色調,進入新義州,朝鮮民眾歡迎中國人民志願軍。我們現在看到的《跨過鴨綠江》屬於冷色調那幅,旨在突出行動的隱蔽和出乎意料。鴨綠江大橋橫貫畫面,在夜色籠罩冰雪覆蓋的江面上,志願軍隊伍趁著夜色浩浩蕩蕩前行,彷彿能聽到踏雪疾行的腳步聲,襯托出畫面的靜寂,遠處幾束探照燈光的穿插,增添了緊張神秘氣氛,營造出隱蔽過江的意境。在區域性和細節的處理上,吳雲華將其勾畫得真實細緻,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有著鮮明的特徵,細看下來,身份、年齡、衣帽以及槍支、揹包、子彈袋都不盡相同。此外,他了解到當時因為戰事緊急,部隊的冬裝還沒來得及上衣領,戰士們用白毛巾等系在脖頸處。其真實的時代感,讓我們今天看時還為之震撼,被帶入那場可歌可泣的戰鬥中:一個個年輕的志願軍戰士,為了和平與正義,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將鮮血灑在了朝鮮半島,讓後人永久地思念和緬懷。
吳雲華說,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他剛滿6歲。東三省是距前線最近的後方,吳雲華的家就在那裡。在他的記憶中,為了防備美軍飛機的轟炸,家家戶戶窗戶上都貼滿了米字形紙條,防空警報經常刺耳地鳴叫。他家住的大院兒裡有朝鮮政府高階幹部的家屬,他與那些說朝鮮話的小夥伴兒,一起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當時的報紙、畫報、宣傳畫、小人書上,常常有反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英雄事蹟。這些形象和事蹟都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記憶中。飛機大炮坦克車、英勇的志願軍、舉手投降的美國兵都是他孩提時描摹的物件。從那時起,年少的吳雲華便喜歡收集各種英雄的資料,這種喜好一直持續到今天。12歲時,他便拿起畫筆,將他心裡那一個個矗立起來的形象,用略顯稚嫩的筆觸展於紙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稚嫩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深厚。完成油畫《跨過鴨綠江》後,吳雲華還在繼續創作,無論是抗戰題材,還是中華文明、建黨百年題材,在他的筆下,我看到了國家的蓬勃發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波瀾壯闊的實踐。
這些重大歷史題材作品,是極其考驗畫家的藝術修養、知識結構和對歷史深度把握的。吳雲華的《跨過鴨綠江》展現了他基於時代語境的歷史再認知,是時代與歷史的融合。對於重大歷史題材,吳雲華一直在努力思考:“如何適應時代對典藏類繪畫藝術的審美要求,這是一種嚴峻的考驗。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用新的思維再次詮釋和解讀重大歷史題材,既要真實地再現歷史,還要在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上有所發展和突破,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又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這些作品要經得住史實標準和藝術標準的雙重檢驗。”這樣的思考,也為重大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提供了經驗和啟發。
(作者為吉林省長春市文聯組聯部部長)
經典回放
《跨過鴨綠江》描繪了冬夜裡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畫面將時空鎖定在丹東鴨綠江赴朝渡口。作品橫向構圖,視野開闊,描繪出一幅千軍萬馬雲集、氣壯山河的畫面:鴨綠江江面白雪皚皚,志願軍官兵們士氣昂揚,肩扛鋼槍,昂首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義無反顧地走向保家衛國的新戰場。隊伍呈“之”字形疾行,汽車、戰馬運輸著輜重,蜿蜒不絕。遠處夜空中,幾束探照燈光將被敵機炸燬的鴨綠江大橋照得通亮,渲染出戰爭的殘酷和緊張氣氛。作者將畫面整體和區域性細節刻畫巧妙結合,人物形象塑造細緻入微,色調處理匠心獨具,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作品展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