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9月1號開始,我們陸續推出了三期北京的兒童友好空間,主題分別是“秘密花園”、“活力樂園”和“成長中心”。本期我們又精心選擇了5個交通出行空間的案例,至此,形成了涵蓋兒童交往、遊戲、學習、出行等日常主要需求的友好空間框架。未來,我們將繼續充實這個案例庫,也希望透過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北京的兒童友好空間能遍佈所有城區,最終惠及每一個孩子。
兒童友好空間案例位置示意圖
交通空間
張曉風在散文中寫道:“今天早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他還不知道恐懼為何物,我卻是知道的。”那歡然走向街巷的小小孩童,把牽掛與注目帶往縱橫交錯的馬路,把不安與揪心投向川流不息的車輛,把信任和囑託交給張開雙臂的城市。兒童友好的交通空間,也許是大城市中最牽動父母心絃的環境公共品。在北京持續治理大城市病的過程中,令人驚喜的改變正在緩慢發生:一段歡聲笑語的騎行路、一處生動活躍的科普空間、一處安全愉悅的放學路,點點滴滴的努力涓滴成海,終會將自由快樂的出行體驗歸還給我們的孩子。
01
回龍觀地區至上地地區
腳踏車專用路
【所屬社群】
昌平區回龍觀街道、海淀區上地街道
【竣工時間】
2019年5月
【空間規模】
自專路全長6.5公里,其中470米劃設為兒童騎行路段,不定期限時封閉管理供兒童使用
【設計施工】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運營管理】
昌平區城市管理委員會
【專案特點】
作為北京市首條腳踏車專用路,回龍觀地區至上地地區腳踏車專用路是解決“睡城”回龍觀和“中國矽谷”上地兩地區之間出行痛點,全面推進腳踏車出行環境改善的示範專案。規劃統一全社會對腳踏車復興的認識,強調具有獨立路權的腳踏車交通基礎設施是踐行城市總體規劃的有力政策工具,促使轉變城市交通出行結構,引導和培育市民綠色出行習慣,切實減短回龍觀至上地地區的出行時間,提升通勤出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從2019年5月31日開通到2021年5月中旬截止,腳踏車專用路累計使用量已經超過318萬人次,日均達4000-6000人次。根據使用者交通方式轉移情況測算,腳踏車專用路已累計貢獻超過800噸的減排量。
傳遞節能減排的環保理念,讓綠色出行理念在下一代生根發芽。道交法規定,未滿12週歲兒童不能上非機動車道騎行,雖然腳踏車專用路開通後在起點設定了一處小型活動場地供兒童騎行健身,但兒童上路的需求仍然很高。因此,自2020年8月起,昌平區城管委在自專路上開闢了兒童騎行的區間與時段,更好地引導兒童樹立綠色出行的意識。結合流量分析,考慮12歲以下兒童年齡跨度較大且騎行控制能力較差,設定特定封閉路段即自專路起點(文華路與同城街交叉口)至3-4出入口道路(約470米),在每個月的第一個週末上午9-11時舉辦兒童騎行體驗活動,允許兒童在家長陪同下,佩戴好護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上路騎行。
以線帶面,將自專路兒童騎行活動拓展延伸進社群。昌平區城管委聯合北京市迴天社群公益基金會,在北京腳踏車專用路上舉辦“讓綠色出行,在下一代生根發芽”的首個親子公益騎行體驗活動,改善禁止12歲以下兒童禁止上路騎行的現狀。兒童騎行將作為“迴天眾健社群”體育專案建設的兒童板塊內容走進社群,進行常態化運營。區城管委還將聯合多方力量,結合北規院暖心建議持續落地“兒童平衡車共享計劃”等活動,為更多回天社群的孩子提供免費體驗及初級培訓,帶動兒童參與騎行的積極性,培養孩子綠色出行、積極健身的理念。與此同時繼續根據市民需求,整合自專路上下空間,拓展服務功能,開展親子騎行、公益跑、無車日、騎行趣味賽等多種主題活動。
方案平面圖
建成後實景照
兒童使用和活動
02
兒童道路安全
體驗中心
【所屬社群】
朝陽區大屯街道富成花園社群
【社群概況】
轄區面積1.93平方公里,居民戶1742戶,常住人口約4826人,其中兒童約800名
【改造時間】
2019年5月—9月
【空間規模】
173.5平方米
【運營機構】
北京博源拓智兒童公益發展中心
【專案特點】
在北京市婦兒工委指導、中國婦女基金會和人民交通出版社支援下,北京博源拓智兒童公益發展中心負責兒童道路安全體驗中心的整體運營,宣教兒童安全乘車和出行必備知識,倡導公眾對兒童交通安全的認知、觀念與行為的正向改變,幫助家庭和學校儘可能消除兒童出行安全隱患,為兒童友好交通環境的建設作出貢獻。自開館至今,共計開展近200場活動,範圍覆蓋超過北京7個區,總受益兒童及家庭超過2萬人次,並於2020年成功申請成為交通運輸部和科技部聯合評選的“首批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十個基地之一。
建造迷你城市,打造沉浸式交通安全知識學習樂園。此場館聘請專業設計師打造“兒童交通迷你城市”,場館整體設計風格以暖色調為主,場館內兩大區域由一條車行流線連線起來。六大主題活動區也經車行流線聯絡起來,增強了空間整體性,打造成一個迷你城市。兒童可以在街區、道路情境中參加各種互動體驗式遊戲,如打卡闖關、交通標誌記憶力大比拼、道路角色扮演等,幫助兒童從小養成遵守交通法規的安全出行習慣。
探索多樣的宣教形式,豐富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採用不同的課程內容設計:針對3-5歲年齡段兒童側重互動遊戲和模仿,授課時間不宜過長;針對5-7歲兒童注重引導主動地思考遇到交通安全問題時的解決辦法;對於年齡在8-10歲之間的兒童,引入“同伴教育”的方法,在教學中透過群體的討論,使兒童對某事物的認知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提高,並形成新的認知與思考。
動員多部門聯動,構建社群兒童保護網路。兒童保護工作需要家長、社群及與兒童保護有關的各責任方協同參與。透過開展親子專場體驗,組織家長工作坊,走進校園與社群,將兒童保護相關責任方如:社群、社會組織、志願者、家長及兒童緊密連線在一起,彙集更多專業的力量參與到兒童保護工作中,從交通安全的宣傳倡匯出發,構建兒童權利視角下的社群兒童保護網路。
加強兒童參與,搭建社群兒童議事平臺。兒童是自身發展的積極促進者,打造社群治理共同體的重要參與者。透過選取社群兒童代表組建富成花園社群兒童議事會,開展兒童權利、兒童友好社群以及兒童調研和議事能力的主題培訓,培養兒童的參與意識與能力。同時與社群合作搭建兒童參與社群公共事務的平臺,推動兒童參與社群實踐,進一步探索成人傾聽兒童聲音的長效機制,提升社群的兒童友好程度。
方案平面圖
建成後實景照
建成後使用和活動(交通安全體驗和兒童議事會)
03
北外附屬小學
周邊步行環境改善
【所屬街道】
北京市紫竹院街道
【竣工時間】
2021年7月
【空間規模】
800平方米
【設計施工】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參與式設計)
紫竹院街道中青·社群青年匯(參與式設計)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參與式設計、專案技術支援)
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實施方案設計)
【現狀問題】
場地位於魏公街西頭、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小學以南,是街道人行道內側一片被護欄圍住的狹長小綠地。設計地段長期封閉,平日大量師生、家長和其他市民經過卻無法進入活動,而小學門口的集散空間又一直捉襟見肘,因此急需針對該場地作為公共空間的“可見不可用”,進行功能與價值的深度挖掘。
【專案特點】
魏公街口袋公園專案是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提升過程中的一次“深層次”兒童參與式設計探索。為將封閉的綠地解放出來,紫竹院街道辦事處、責任規劃師、高校合夥人、社群青年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透過多方合作,帶領16位北外附小4-6年級的同學,透過數月的持續規劃學習與設計創造,完成了街頭公園設計的兒童提案。
建立“五步驟”兒童參與式設計方法,讓兒童為空間做主。把孩子的設計理想變成現實,關鍵在於如何引導孩子將無邊際的想象力約束在“一定條件”和“一定空間”中進行設計。五個關鍵步驟在本次兒童參與式設計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是“團建”,即社工組織開展旨在建立平等與信任關係的團隊建設活動,由此迅速拉近設計導師與兒童之間的距離;二是“測繪”,導師們帶領兒童對設計場地開展測繪並記錄結果,幫助孩子們準確理解設計物件,建立起針對設計空間的尺度概念;三是“訪談”,組織兒童圍繞“設計目標”與“功能需求”開展“頭腦風暴”式討論,並藉助在地觀察和公眾訪談結果,形成設計需求清單;四是“圖示”,遴選簡潔、關鍵、難度適中的設計圖繪要素教授給孩子們,使他們初步掌握專業的空間設計圖示語言;五是“方案”,推進個人設計與集體討論相結合的方案生成。
專業團隊支援兒童提案落地,回應小學和市民的空間需求。透過高校、設計院等專業設計隊伍的方案完善和施工圖設計,魏公街口袋公園的兒童提案最終得以施工落地。建成後的口袋公園提供了趣味的折線形人行步道、豐富的綠化種植、小憩等候廣場、停留座椅、集展示和閱讀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百寶亭”等。這裡既是街道重要的人行通廊,也是家長和兒童上下學的停留與等候空間,市民和小學的訴求透過孩子們的構想得以有機結合。
方案平面圖和效果圖
改造前照片
兒童參與工作照
建成後使用和活動
04
海淀實驗小學
周邊步行環境改善
【所屬社群】
海淀區紫竹院街道
【竣工時間】
2020年7月
【空間規模】
1067平方米
【設計施工】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六院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院裝飾公司
【現狀問題】
對社群居民而言,存在非機動車亂停亂放,社群缺少活動場地、生活菜站設施、綠化等問題。對實驗小學學生和家長而言,主要存在學生缺少上下學排隊空間,家長缺少接送休息空間,學校門前環境亂,缺少宣傳展示空間,門前綠地樹杈扎人等問題。
【專案特點】
實現兒童在培訓、設計、施工過程中的全流程參與。專案由紫竹院街道發起,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工系、中青·社群青年匯與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海淀實驗小學蘇州街校區一起開展。透過校內宣傳、報名遴選等方式,招募了生活在改造區域周圍社群的16名小學生。經過計劃、交流、教學、設計、評議、施工眾多環節,空間改造成果於第二年完美呈現。每一個環節孩子們都親手參與,留下了深刻記憶,加深了對規劃的瞭解。
設計充分吸收兒童創意,體現兒童需求。設計中以弧線為主題,在細部設計中也避免直角、折線,用倒角圓滑過渡,保護學生安全。吸納學生建議,設定了供接送家長臨時遮風擋雨的等候亭。植被儘量位於電線杆周圍,使綠植起到防護的作用。用不同季節不同顏色的草本植物,透過較低維護成本在一年四季展示色彩斑斕的效果。創造城市傢俱體系,在主題廣場上設定3個展示位,並把展示位的空間留給學生,在土建完成之後,留給學校學生繼續參與設計的題目。
方案效果圖
兒童參與工作照
改造前後對比照
建成後使用和活動
05
史家小學(通州分校)
周邊交通環境提升(方案)
【所屬社群】
通州玉橋東小區A1區
【學校概況】
2009年建成開放,共有2750名學生,184名老師
【方案設計】
宇恆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
【現狀問題】
上下學期間校門前交通秩序混亂,人行道寬度不足。過街不便,缺少非機動車道及保護設施,缺少相關標誌。綠帶利用效率低,缺乏家長等候區,等候家長擠佔通行空間。
【專案特點】
透過改善學校周邊交通秩序,最佳化區域慢行環境品質,提升公共空間品質等策略,提升通學安全性,打造“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完整街道、綠色發展”的兒童友好型街道。
分離機非流線,最佳化兒童出行環境。為兒童創造安全、便捷、舒適的出行環境,一方面將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的等候區分開,各居其位,另一方面將其流線分開,各行其道。從重視機動車通行轉向對兒童交流與生活方式的全面關注,將道路工程轉向全要素街道設計,關注學校街區的整體空間環境與發展。
史家小學通學過程中綠色出行比例高,但梨園中街無非機動車道,且平峰時非機動車流量大於機動車,有必要增設非機動車道。建議分段取消單側路內停車,在停車位外側增加雙側非機動車道。明確機動車停放區,並加強對違法停車行為的執法。
改善行人過街條件,增加家長等候區。學校門口的過街路段建議增加警示標語、彩色路面和趣味噴塗。將玉橋東路史家小學門口路段過街點進行抬升,讓行人在平滑過街的同時,迫使機動車及非機動車減速。梨園南街丁字路口精細化設計,增加腳踏車過街指引,增加四處過街安全島,設定學校路段指示牌,縮小轉彎半徑,腳踏車停止線提前,規範梨園南街南側腳踏車道,落實規劃路時加寬梨園南街。
南側步行道梨園中街現狀設定較為連貫的人行道綠化帶,應把學校出入口兩邊的綠地與校門前區一體化設計,鋪設植草磚、透水磚以使綠地可進入、可停留,並增加長凳、坐凳滿足家長等候、休憩的需求。
增設標誌標識,構建兒童友好交通。增設標誌,一方面降低機動車行駛速度,另一方面規範交通秩序,實現交通穩靜化發展,構建兒童友好型交通,保障兒童通學安全。建議完善的標誌標線有四類:1)學校區域限速標誌標線及解除限速標誌標線;2)禁止停車標誌標線;3)限時停車標誌標線;4)前方學校紅色路面標線。
方案平面與交通組織示意圖
場地現狀照片
方案前後對比示意圖
方案節點設計示意圖
來 源
北規兒童友好城市工作營
市婦兒工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