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常工作之一,是被各種新聞啪啪打臉。
比如,昨天剛批評某些家長太溺愛孩子,衛生都不想讓孩子打掃;家委會給老師送禮未遂,目的無非是讓這種溺愛延續……
今天就出來一個不溺愛的: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長高一點,強迫孩子每天跳繩3000個:
“我就想讓她能再高一點瘦一點,看起來能更美一點。”媛媛13歲,身高1米58,體重將近120斤。為抓住最後的長高機會,媛媛的媽媽每天逼著女兒跳繩3000個。媛媛一直咬牙堅持,直至不久前,忽然感到左膝疼痛。媽媽一開始覺得是女兒想偷懶,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女兒患上脛骨結節骨骺炎。
打臉反正也不是一兩天了,習慣了就好。
還有一位老太,聽說引體向上能緩解帕金森症,於是開始做,第一天目標50個,在家人的幫助下總算完成了;第二天就進了醫院:橫紋肌溶解。
這可不怨我。即便俺這種“3歲習文、4歲練武、5歲胸口碎大石、20歲參加工作”的年輕小夥,引體向上也不過10來個,何況68歲的婆婆?
讓你鍛鍊,你就瘋練;讓你別溺愛,你就一天跳繩3000個……你們人類的思維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雞湯即躺平,這般單純嗎?
我在巔峰時期,每天跳繩也就1000來個。後來發現光一種鍛鍊方式不行,膝蓋疼,於是換著來,各種運動,交叉進行。這很難嗎?
13歲的孩子,體重120斤、身高1米58,是有點胖。正因為胖,膝蓋的負擔大,更需要循序漸進,慢慢來。
首先這位媽媽該批評的,就是“思想不端正”,嗯,貌似很嚴重的樣子。
在我看來,鍛鍊、讀書,就跟每天吃飯睡覺一樣,是必須做的事。它們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達到某種目標的手段。
鍛鍊可以讓個頭長高,但以長高為目的的鍛鍊,很容易掉入功利化陷阱。
前面我批評過家長的功利化。幼兒園一天餐費15元,爺爺奶奶叮囑最多的一句話是:“孩砸,在幼兒園猛吃飯,把錢吃回來!”
吃飯竟然有“效益”,這觀念,實在功利得過了頭。當然,不怪爺爺奶奶們,從苦日子過來的,節省慣了,在某些方面斤斤計較,也難免。
但作為新時代的家長,就不該這麼功利化了——不管是吃飯,還是鍛鍊。
你立志要透過鍛鍊長高2釐米,這很好;但眼中只有目標,就會舉措失當。
眼睛只盯著目標,尤其是功利化的目標,心態很容易崩了。
咱們的老祖宗,看得明白。古代有一種遊戲,是用來賭輸贏的,類似於投骰子。
老祖宗教導我們——
如果用瓦片、泥巴來下賭注,某人會十分機巧、聰明;
賭注重一點,改成“鉤”(銀子或者其他貴重材質製成的,作為裝飾),某人便患得患失,大失水準;
如果賭注變成黃金,某人直接就“惛”——也就是迷亂、糊塗、不知所措了。
你的“目標”——也就是賭注——越重,心理負擔就越重,不僅發揮不出正常水平,還會帶來的副作用。
我們要做的,是迴歸本源,把賭注忽略掉,把目標暫時忘掉。
人們不是因為成功而幸福,而是因為幸福才成功,成功是幸福的結果。同樣,長高是鍛鍊的結果,不是目的。緣木求魚,適得其反。
虎爸虎媽之類的勵志故事,可以看看;但最根本的,是結合孩子的條件,找到符合孩子自身發展規律的成長路徑,而不是盲目照搬。
喝點勵志雞湯,給孩子打點雞血,不是不可以;前提是,家長要會共情——能夠體會到孩子的情緒,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空想,甚至單方面認定“孩子在叛逆期,是在和自己對抗”。
比如制定跳繩目標,多少個合適?隨便找個數字,定下3000、2000?顯然不合適。
共情很簡單,你自己先跳跳看。如果你跳1000個第二天腿不疼,那就1000個;如果你自己只能堅持500個,那就讓孩子和你一起從500跳起吧。
其他運動,我的建議也是:和孩子一塊鍛鍊,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推掉無關緊要的應酬,和孩子一起讀讀書、跑跑步,它不香嗎?
高金國,網名高了高。小學畢業證得主,出了26本書。以“有趣”為第一要務,專注家庭教育。
壹點號高了高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