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後,許多家長朋友在社群和後臺給我們留言,主要集中在兩個話題:
①“雙減”後孩子的課業負擔減輕了,家長是不是可以放鬆了?
②“雙減”後孩子的學業怎麼辦?家長要不要做些什麼?
小閣認為,“雙減”本意是讓教育迴歸本質。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思貝爾斯曾說過,“教育的本質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不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還包括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和靈魂的啟迪。
而這些,不侷限於學校一種途徑,閱讀這一自我教育方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雙減”規範和優化了學校教學,也讓我們告別“劇場效應”,減少無意義的學習內卷,更讓孩子擁有更多自主時間,這一變化值得我們家長認真思考,細心安排。
所以,減負不意味著家長放鬆,不意味著減少作為父母的責任——相反,家長和家庭的作用更為凸顯了。親子共讀、書香家庭正是父母可以言傳身教的事。
教育部也發文明確強調,家長要有擔當。
“雙減”政策後增加的時間,是家長素質的比拼。畢竟,父母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第一導師”。
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第一起跑線。
01
家庭教育比拼
這件事才是頭等之事
家庭教育比拼,一度被簡化成了“家庭比拼”,拼物質滿足、拼財力投入等硬實力,唯獨缺少了“教育”本身這項軟實力。
花錢補課,換來的是孩子厭倦學習,而最實惠、最實用的教育方法卻被大大忽視了——
那就是閱讀。
2020年,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課題組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調研發現,學生在閱讀習慣的培養上缺少基本的時間保證。
僅有7%的小學生能保證每週7小時及以上的閱讀時間;
僅有3%的初中生每週閱讀7小時及以上。
而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早已提到,
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 400萬字;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也說過,
這幾年高考語文正在改革,命題的一個變化是注意考閱讀量和閱讀速度,讀得太少太慢,就做不完卷子。
只看教科書、只會做題,孩子的思維和眼界將永遠拘泥在方寸之間。不僅談不上自我發展,更談不上把握未來趨勢。
“雙減”為家庭閱讀提供了時間保障。
如果家長還沒意識到當下這場教育變革的風向,錯過了閱讀的良機,那麼,在關於孩子未來的教育比拼中,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閱讀,應當成為家庭教育的頭等之事。
02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揭示大師們的閱讀心得
2005年,94歲高齡的“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在聽取政府某項科技創新政策後談了自己的看法,這段話後來由許多高校教授引申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錢老先生當時是這樣說的:
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
據他回憶,他的父親雖然讓他學理科,但是也鼓勵他讀文學、學繪畫音樂。“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後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科學創新思維”,所以,錢老才會提出這個觀點。
孩子的教育培養,不能“偏科”,應該科學與人文並重。而家庭閱讀,不能功利性地只看工具書、科學書,還應看歷史、文學等人文書。
這並非錢學森家庭教育的個案。國學大師梁啟超在培養子女時,做法如出一轍。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說的就是梁啟超的子女,我們最為熟知的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及其夫人林徽因女士。
在給梁思成的家書中,這位大師認真地寫道:
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工夫。
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再者,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
學業內容之充實擴大,與生命內容之充實擴大成正比例。所以我想醫你的病,或預防你的病,不能不注意及此。
當聽說梁思成“近來看文學書不少”時,他非但沒有責怪其不務正業,反而高興地連用兩個“甚好”來表示讚許。
在梁啟超看來,文學或人文學科是“治病的藥”。它們既能幫我們擺脫生活的枯燥,防止墮落,又能擴充知識面,助力人際交往和自我發展。
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斗級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教授(Alison Gopnik )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提供的研究結果,用現代科學隔空支援了梁啟超:
文學小說在解決心理理論問題方面有即刻的幫助。通俗小說和非小說類文章則沒有同樣的效果。
文學和人文書籍閱讀,真的不是無關緊要、可有可無。
文學是想象力的沃野。它能為孩子提供“身在眼前,心在遠方”的翅膀。因為小說連貫情節的吸引力,它還是培養孩子持續閱讀習慣的好辦法。
讀過大量小說的孩子,有了與故事中的朋友“對話交流”的豐富感悟,甚至比讀等量非小說的孩子更加富有理解力和同理心。
若你希望擁有一個平和、自信,兼有理性冷靜和感性善良的孩子,那麼,請現在開始陪他讀書吧。用智識健碩頭腦,用文學涵潤靈魂。
寫在最後
To be Continued
我們常聽說,猶太人是世界上最熱愛讀書的民族。但大家是否記得,“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其實是中國人的傳統,是家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訓誡兒子,“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晚清名臣曾國藩給子女的家訓是“無一日不讀書”。他給後代留下四座藏書樓而不留銀錢,曾氏後人把這樓當作“曾家的精神中心”。
錢學森出自大名鼎鼎的錢氏家族,除了他,同族中還有科學家錢三強、錢偉長,“三大鴻儒”錢穆、錢基博、錢鍾書。而《錢氏家訓》中有“子孫雖愚,詩書須讀”一條。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這家庭教育中第一等的好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如何提倡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