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常常用“五穀不分”,形容十指不沾泥的書生。現在不識五穀為何物的人,莫說是孩子,就是成人,恐怕比例也不會太低。我認為,孩子能夠考取高分數固然重要,但是適當進行野外採風,學習認識五穀及各種蔬菜、水果等農事知識,對於孩子的成長,應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寫這篇稿子的起因是9月24日出版的《陽泉日報·晚報版》上,發表的一篇題為《瞭解本土文化,拓寬幼兒視野》的訊息。這篇訊息報道了三都幼兒園組織幼兒進行“三都村文化活動中心遊覽”半日活動。小朋友們透過參觀三都村電影創作基地、書法繪畫培訓基地、婦女之家、玉伏閱覽室、農耕文化展廳、五龍書畫院,並聽取解說員的詳細講解,瞭解了本土文化,知道了過去人們生活的不易,今天的生活是多麼幸福。是呀!我們不能總是讓孩子們生活在家長設定的搖籃中、蜜罐裡,我們要讓孩子們瞭解過去,瞭解糧食、蔬菜、水果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我們陽泉的文化根鬚在什麼地方扎著。
我上學的時候,都有定期的勞動課,由老師帶著我們去農田裡,幫助農民朋友收割蘿蔔、土豆、豆角等農作物,親身體驗勞動者的辛苦,認識糧、菜、果等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產生了較大影響。我現在無論是寫詩歌、小說還是散文,當年的勞動體驗都會不自覺地糅合進去,成了我的創作素材、精神養料。有時候,遇到困難坎坷,我也會想起農民的不易。自己現在再辛苦,也比過去的農民舒服多了,還有啥不滿足的呢?所以,我認為讓孩子透過參觀或者現場體驗農事,不僅可以讓他們瞭解本土農事文化脈絡,對於孩子們今後正確為人處世、敢於攻堅克難,也是有益無害,大有裨益的。是的,我們要求現在的孩子們去從事農業生產體驗,安全問題就會讓組織者望而卻步。這個問題我理解。我也不是非要讓孩子們拿起鋤頭,躬耕于田野,但是我們可以讓孩子們透過參觀等活動,引導和激發他們投身農業科學的興趣,讓他們下定決心,奮發圖強,透過好好學習儲備豐厚的知識,將來報效祖國,讓我們的各項生產活動,勞動強度更低,安全保障更大,科技化程度更高,單位產量更豐。
我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可以透過政策支援,倡導經濟實體投資開發學生農業生產體驗園類專案,讓家長利用節假日帶領孩子們去親身體驗農業生產,親眼認識五穀雜糧、瓜果蔬菜,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的情懷,讓他們將來成為農業高科技的發明者、倡導者、推動者。(陋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