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老漁陽裡2號外景。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圖
一百年前,革命的火種在此點燃。
在上海市黃浦區老漁陽裡2號(南昌路100弄2號),有一幢兩層舊式石庫門樓房。烏漆實木大門,紅漆掛落門窗,這幢石庫門建築看似尋常,門口的標誌牌卻彰顯出了它特別的身份——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習近平說,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1920年春天,陳獨秀為躲避北洋軍閥的監視,在李大釗等人的幫助下逃離北京來到上海,後入住老漁陽裡2號,《新青年》雜誌也隨遷回上海。
當時,《新青年》已經成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刊物。上海市黃浦區黨史研究室主任張健說:“從第八卷第一號起,《新青年》的封面就產生了變化。封面上畫了一個地球,有兩個手緊緊握在一起。”
陳獨秀寓居老漁陽裡2號後,前來拜訪的進步人士很多。陳獨秀將一樓客堂專門用以會客,客堂旁邊的廂房設為《新青年》編輯部,參與編刊的李漢俊、陳望道、沈雁冰等常在此挑燈夜戰。
如今踏入老漁陽裡2號,客堂牆壁上掛著的小黑板仍然醒目,上面用粉筆寫著“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引起了蘇俄和共產國際的高度關注,列寧決定以共產國際工作組名義到中國開展工作。
1920年,共產國際代表、俄共(布林什維克)遠東局負責人維經斯基及其翻譯楊明齋經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1920年4月下旬,維經斯基、楊明齋與陳獨秀等人進行了多次會談。
維經斯基的到來加快了建黨的步伐。當年5月,維經斯基、楊明齋與陳獨秀就發起建立中國共產黨取得共識,雙方決定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旨在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醞釀建黨問題。
1920年6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5人在老漁陽裡2號開會商議,決定成立共產黨組織。
1920年8月,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在大家的推舉下,陳獨秀任書記。這是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單位編寫的《中國共產黨簡史》對它的歷史地位作出了這樣的表述:“在上海成立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織,是各地共產主義者進行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
從那時起,這群志同道合的“新青年”們經常在這裡開會討論黨的工作和工人運動等問題。他們還透過寫信聯絡、派人指導等方式,聯絡各地同志,宣傳馬克思主義,積極推動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為黨的一大成功召開奠定了基礎。
中共一大召開後,老漁陽裡2號又成為中共中央局辦公地,直到1922年9月,陳獨秀離開上海,老漁陽裡2號結束了自己光輝的歷史使命。漁陽裡開天闢地的革命火種,蘊藏著中國共產黨不可忘卻的初心。
責任編輯:高文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