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漢原名徐佩萱,1876年生於上海,祖籍廣東珠海。她是上海招商輪船總局買辦、中國著名現代實業家徐潤的侄女,18歲嫁給兩廣總督署洋務委員李慶春之子李晉一,夫妻感情甚佳,倆人很早便接受西方新思想,同情革命。李晉一不幸早逝,遺下一雙兒女,子名雄,女名鴻,徐宗漢時年方23歲。
在寡居教養兒女期間,徐宗漢與廣東番禺的張竹君交往甚密,她們是“手帕交”,而張竹君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人物,時稱“廣東女界的梁啟超”。張竹君每有創新,徐宗漢輒悉力助她,從無吝色。如創立褆福醫院、河南醫院、育賢女校等,昔年所蓄妝奩,為之一空,當年粵中志士皆知是徐宗漢所為。
1907年,徐宗漢前往南洋檳榔嶼,幫助二姐徐佩瑤辦華僑學校。不久,孫中山與黃興來到檳榔嶼創辦同盟會分會,徐宗漢充任他們的馬來語和粵語翻譯,孫中山很欣賞徐宗漢的語言天份,鼓勵她“飛出去”,參加革命。在黃興帶領宣誓後,徐宗漢成為同盟會的重要會員,並改名為“宗漢”。
1908年,徐宗漢返回珠海,在故鄉附近,與高劍父、潘達微等人創設“守真閣”裱畫店,掩護革命工作。
為籌備廣州新軍起義,徐宗漢率領侄兒李沛基、李應生等人在香港負起全部炸藥及軍械的保護運送工作。她和陳淑子、李自屏等人,由水路秘密攜帶軍火前往廣州,因行囊中裝滿炸藥子彈,被褥內裝有青天白日旗,同行人緊張不已,坐臥不寧,唯有徐宗漢氣定神閒,淡定聊天,從容入睡。
同盟會元老譚人鳳曾作《頌女同志》一詩,由衷地讚美女志士們:
漫雲巾幗愧鬚眉,旗界機關悉主持。準備薪米為火種,安排箱笥貯槍支。
將軍事發驅移徙,革命師興失助支。事後聞將棺載器,女中豪傑國中師。
1911年,徐宗漢(中坐者)任廣東北伐炸彈隊隊長時,與隊員合影。
1910年農曆三月二十九,廣州起義爆發。黃興率領唯一一支敢死隊攻打兩廣總督府,因寡不敵眾,右手被打斷了兩根手指,退到廣州河南溪峽一處民房,門外貼有紅紙對聯,以示家有喜事,實為掩護而用。徐宗漢受命守護在內,她為黃興包裹了傷口,傷勢嚴重。在張竹君、徐宗漢的力勸和陪同下,四月初一,黃興身著灰色長袍,化裝成一位老年病人,登上開往香港的哈德安輪。因艙位已滿,他們只能在餐廳坐下,船開啟前,有清兵登船檢查,徐宗漢緊倚在坐椅旁,貌似照顧病人,實則一手插入長衫中握槍侍護,臨危不懼。抵港後,入聖瑪麗醫院求治,循院方規定,手術需要病人親屬簽字,情急之下張竹君讓徐宗漢以妻子名義籤辦。從手術至出院後,幸有徐宗漢在旁精心照料,黃興身心創傷得以稍復。他們二人也由患難中的掛名夫妻,結為正式的革命伴侶,他們彼此相伴的五年裡,徐宗漢伴隨黃興轉戰廣州、香港、上海、武漢、南京、日本、美國各地,歷經起義作戰、被迫流亡、反清抗袁、民國建立,直到黃興病逝之後,徐宗漢仍在不倦地完成他的遺願。徐宗漢低調、篤實之中盡顯巾幗之俠氣。黃興曾說:“宗漢絕對不單是我的內助,根本就是和我並肩作戰的夥伴、戰友。而且她的能力比任何男人都強,尤其是比我的能力強。”他在一封家書中寫道:“在家保育兒輩,我心極感……,吾責至大、至危、至暫,汝責至細、至久、至難,然則汝之責任艱鉅於吾乎!”
黃興共有五子三女,名為一歐、一中、一美、一環、一球,振華、文華、德華。其中一美、一球為徐宗漢所出。徐宗漢的兩兄分別在推翻清朝後的臨時政府中任要職,兩弟也在陸軍部任職。大姐徐佩蘭、二姐徐佩瑤也均為同盟會員,參加過黃花崗起義。大姐還是廣東女子北伐隊長,她兒子李沛基因剌殺廣東將軍鳳山,犧牲時才16歲。徐宗漢一家可謂“滿門忠烈”。
1916年10月30日,黃興病逝,享年42歲。徐宗漢痛失摯愛,她在悉心照顧遺孤之餘,投入到繼續黃興遺志的社會工作中:主持南京貧兒院、開設上海教育院、成立上海婦女聯合會、擔任“俄災賑濟會”主任,親赴美國、墨西哥、日本、古巴等地募捐。抗戰爆發後,徐宗漢移居重慶,與周恩來、鄧穎超等常有往來,十分支援共產黨。1944年3月8日,徐宗漢去世,享年68歲。
(作者黃儀莊,系辛亥革命先驅黃興、徐宗漢之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