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1年度諾貝爾獎各大獎項陸續公佈,“諾貝爾獎”的話題再次成為了網友們關注的熱點。我們試想,假如回到了古代,哪些人會獲得諾貝爾獎呢?
醫學獎 葛洪
在中國古代的醫學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醫學家,如華佗、扁鵲、張仲景等等,他們在醫學上的成就與葛洪相比,毫不遜色,但為何這麼多醫學大師會成為了葛洪的“陪跑”?
這還得從葛洪的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說起。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似乎很好吃,尤其是“肘”這個字,總能讓人想起濃油赤醬的大肘子。此時,估計葛洪想怒吼了:肘後肘後,就是常常備在胳膊肘後,讓你隨身攜帶的應急書啊!
是的,《肘後備急方》這本醫學著作的實用性非常強,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醫學領域資料庫。在書中,葛洪寫了大量救急用的處方,而這些處方都是葛洪在行醫、遊歷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
說起古代的處方,我們發現很多藥物成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比如天山雪蓮、千年靈芝這種,正常人到哪裡搞去?更誇張的還有龍涎,我們連這龍都沒有見過,到哪裡去搞它的口水?於是,葛洪特地挑選了一些比較容易能弄到的藥物,就算是要花錢買,也都很便宜。
這改變了之前救急藥方讓人看不懂,看懂了又難找的巨大弊端。葛洪還很貼心地在《肘後備急方》中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這樣不管有沒有文化,都能看得懂,也能學得會。你能想到麼?數千年後,我國醫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並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她就是深受《肘後備急方》的啟發哦!
更厲害的是,葛洪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免疫”的概念,狂犬疫苗就出自“療猘犬咬人方”這個方子。葛洪這個方子很奇特,說是當人在被狂犬咬傷以後,要把咬人的那隻狂犬給殺掉,然後將它的腦漿敷貼在被咬的傷口上,這樣可以防治狂犬病。這個方子的原理就是我們熟悉的那句“以毒攻毒”,也是同一個原理,葛洪還發明瞭“種人痘法”,有效地防治了天花。我們現如今接種的疫苗也是得益於葛洪。
估計葛洪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當年提出的這些醫學理論,在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後,依然能對我們人類有著傑出的貢獻。
這個諾貝爾醫學獎,必須頒發給葛洪!
物理學獎 蘇頌
無論身處任何時代,人類對於自動化技術總是充滿了渴望,畢竟科技的進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品質,所以本屆古代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號稱是“大宋第一通才”的蘇頌。
蘇頌曾擔任過大宋朝的館閣校勘、集賢校理,這個官職相當於我們現代的社科院院士。除此之外,他還是蘇東坡的獄友,據說當年他與蘇東坡先後被囚禁於御史臺監獄,他們的獄室僅有一牆之隔。不過,蘇頌壓根不需要去蹭蘇東坡的流量,因為他在北宋的歷史上也足夠紅了,而他最轟動的事情莫過於研製出了一個巨大的天文儀器:水運儀象臺。
這個水運儀象臺的上層是觀測天體的渾儀,中層是演示天象的渾象,下層是使渾儀、渾象隨天體運動而報時的機械裝置。它可以用來觀測天體執行,演示天象變化,同時還可以隨著天象推移而使木人自動敲鐘、擊鼓、搖鈴,準確報時。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就此誕生。這項發明使人類可以運用精密的儀器完成自動化劃分時間刻度成為了可能,簡直是前無古人,造福後人。
與那些只會埋頭苦幹的能工巧匠不同,蘇頌不僅動手能力強,他的理論基礎更紮實,畢竟人家是“大宋第一通才”。在發明創造出驚世駭俗的水運儀象臺後,蘇頌更是為此寫了幾篇論文,並且“出版發表”了,書名為《新儀象法要》。全書分為三卷,附圖63幅,書中還詳細記述了他與眾人制作水運儀象臺的經過和構思,這給研究中國古代機械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我們現代人依然可以根據這本書復原出當年的水運儀象臺。
在發明創造出水運儀象臺後,蘇頌又將時間的流動與天體的執行緊密聯絡在了一起。他還迷上了夜空中的星,經過一系列鑽研,蘇頌又撰寫出了《蘇頌星圖》,記錄了北宋時期夜空中1464顆行星,比同時期歐洲的觀測成果多了422顆!
為人類自動化技術以及探索宇宙奧秘作出瞭如此重大貢獻的人,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頒發給他都沒天理!
經濟學獎 管仲
若要在歷史中找出一個可以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古人,管仲肯定會被多次提名,因為他在經濟方面有著卓越的才能,他的很多舉措至今都可以成為商學院教材中的經典案例。
然而,管仲在經濟方面的才能並沒有用於個人財富的積累,而是用它來富國強民。當年齊桓公問管仲:“仲父啊,你說說看,如何讓我們國家變得富有啊?”還沒等管仲開口,齊桓公又補充道:“你覺得對房屋樓臺、樹木、六畜、人口徵稅怎麼樣?”
管仲心裡覺得不怎麼樣,於是將齊桓公的提議否定了,並且鄭重地提出了自己的富國策:“唯官山海為可耳。”此話一出,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鹽鐵專賣制度。這個“官海”的意思就是齊國政府明確規定過,食用鹽屬於國有,但在生產上實行官督民產。官府規定老百姓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域煮鹽,最後齊國政府再設定“鹽官”這一職,專門進行統一收購、統一運輸、統一銷售。與“官海”實行同一個政策的,還有“官山”,即國家把鐵礦開採交給百姓承包,並且根據產值按三七比例分取利潤。
當時的齊桓公心裡沒底啊!於是管仲就為齊桓公算了一筆賬:一個具有萬輛兵車的強國,每1000萬的人口裡,達到納稅標準的人就有100萬。在這100萬個人中,每個人每個月徵收30錢,一個月也就3000萬錢。假如給每升鹽加價2錢,並且規範市場,嚴格按照戶籍實行“計口售鹽”,每月就可以多得6000萬錢,遠遠超過了每月30錢的稅收。
管仲不僅懂經濟,更懂政治。他知道國家如果強行徵稅容易激發百姓的怨恨,時間久了,不利於國家的安定與發展。“官山海”表面上沒有直接向老百姓徵稅,但卻達到了“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的效果。此後的各個朝代都在效仿,尤其是宋元明清,鹽的收入成為了朝廷僅次於田賦的第二大財政來源,而管仲也被後世尊稱為“鹽宗”。
除此之外,管仲還是最早提出倡導專業分工的人,以及用優惠政策刺激商貿、透過消費拉動內需、打經濟戰降服臨國……在經濟方面,管仲可謂是運籌帷幄,他的很多經濟策略至今都能給我們一些啟示。試想,如果沒有管仲提出的這些經濟政策,齊桓公怎麼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國家不強大,百姓又如何能安居樂業呢?
所以說,諾貝爾經濟學獎,管仲值得擁有。
和平獎 王昭君
諾貝爾獎有一點很神奇:越是被多次提名的,越是不容易入選。有時以為會入選某個冷門人物,結果入選的偏偏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反正就是讓你想不到,猜不著。
古代的諾貝爾和平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頒發給了王昭君。此時,肯定會有人表示不服:“憑什麼?昭君出塞的故事就連小朋友都能說完整,你能不能換個人物?”
沒錯,很多人都從改編的文學作品中得知了昭君出塞前後的故事。無非就是王昭君不肯賄賂畫師,結果被畫成了醜女,從而得不到皇帝的寵幸,最後還得被送去和親;決定和親後,王昭君不僅驚豔了漢元帝,還因為美貌震驚了路上的大雁,害得人家大雁從天上掉了下來……這些我們早八輩子就聽過了,可你知道王昭君出塞以後的故事麼?
當年王昭君離開長安,來到草原以後,作為和平使者,她受到了匈奴人的歡迎和愛戴。為了促進和平,王昭君到了匈奴後,先是適應了她所要面臨的生存問題,比如適應天氣的寒冷,空氣裡的沙塵,穿皮裘,吃牛羊肉,喝酪漿,就連住宿問題都得去適應草原上的穹廬。我們現在聽著似乎沒什麼,但一個人要在短期內改變十幾年的生活習慣,那是極為不容易的。
當王昭君適應了生存問題以後,她就開始教當地的婦女們縫衣織布,傳授農業生產技術。作為和親的使者,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的關係也很親密,他們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伊屠智牙師,這個孩子後來被封為匈奴的右日逐王。呼韓邪單于曾經還很認真地教育他的子孫們:“你們要永遠和西漢的朝廷友好相處。”
如果王昭君和親的故事就到此結束,這個諾貝爾和平獎或許還不具備說服力。在王昭君和親三年後,即漢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韓邪單于去世,大閼氏的兒子雕陶莫皋被立為復株累若鞮單于,他提出想按照匈奴的風俗迎娶王昭君為妻。
當時王昭君就感覺“毀三觀”,她立刻給漢成帝上書,請求回到漢朝。漢成帝沒同意,在給王昭君的敕書中明確表示“從胡俗”,意思就是:你既然已經嫁到了匈奴,那麼你就按照匈奴那裡的風俗吧,再嫁一次!就這樣,為了維護漢匈兩族的友誼,即使內心再不願意,王昭君依然遵從了匈奴的習俗,成為了復株累若鞮單于的閼氏。
在王昭君出塞後,漢朝與匈奴維持了將近五十年的友好關係,這與王昭君的付出是分不開的。據載,當時漢匈之間還出現了“人眾熾盛,牛羊布野”的畫面,中原地區的百姓們安居樂業,種滿了莊稼,而塞外的草原人畜興旺。
與此同時,匈奴人還用馬、牛、羊、駱駝去換漢族人的農副產品、農具以及手工業製品,現如今出土的一些文物就是對當時這片祥和景象的有力證據。在王昭君死後,她的子孫後代都秉承她生前的遺志,繼續致力於漢匈兩族的和平與友好。後匈奴單于多次朝漢,且派侍子入朝。所以說,昭君出塞才不是文學作品裡“嚶嚶嚶”地邊走邊哭,而是開啟了一段氣勢磅礴的民族和平友好之路。
古代的諾貝爾和平獎,王昭君當之無愧!
文學獎 白居易
每年諾貝爾獎評審階段,最受人們關注的便是諾貝爾文學獎,因為文學距離我們不遙遠,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在古代的歷史中,想要頒發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那可是很費腦子的,畢竟有才華的人太多了!但,如果把古代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白居易,也算是眾望所歸。
我們都知道一個有關於白居易的八卦,那就是他每次寫完詩以後,都會讀給家門口或者路邊的老奶奶聽,老奶奶能聽得懂的詩,才能“過稿”。從前,我們會認為這是白居易在詩歌語言上的追求,但結合了白居易其餘的作品以及生平事蹟來看,白居易實際上是在用他的作品關心老百姓的命運與生活。
眾所周知,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他寫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比如《買花》中的“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這些詩歌全部來自於白居易日常生活中細膩的觀察與觸動,他是帶著一顆悲憫的心去寫百姓真實的故事,同樣也是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希望透過這些詩歌能給當權者帶來一些反思。
當然,有人會說:“會寫這種詩歌的人還有很多啊!為什麼偏偏把古代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白居易?”
除了這些反映老百姓真實生活的詩歌以外,白居易還為女性寫了很多作品,這在他生活的時代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在白居易寫的這些女性詩歌中,我們發現白居易是一名真正的“婦女之友”,他會為很多女性鳴不平,並且這種“不平”是出自他內心的悲憫,但這種悲憫並沒有居高臨下。
如《井底引銀瓶》,白居易寫的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子為了自由愛情和愛人私奔,結果備受屈辱和痛苦的故事。白居易是想透過這個故事告誡世上所有女子:親,如果沒有任何保障就跟男子私奔是很危險的哦!這種關係就像井底的銀瓶一樣易碎,請廣大婦女同志珍愛生命,遠離渣男!
又如《琵琶行》,彈琵琶的歌女是風塵女子的典型,白居易並沒有因此而歧視她,反而現場成為了琵琶女的“知心大叔”。白居易先是耐心地聽完了琵琶女的故事,隨後還對琵琶女的遭遇產生了共鳴。在他的筆下,表現出來的不止是對一個歌女悲慘命運的同情,還有對整個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壓迫女性悲慘命運的不平。
假如僅是這幾首詩,我們可能會認為是白居易的“有感而發”,但其實在白居易的作品中,關於女性的詩歌不勝列舉,如《上陽白髮人》《陵園妾》《母別子》《太行路》《採蓮曲》《長相思》……在一千多年以前,白居易能有如此超前的思想,還能保持著一顆真摯而充滿悲憫的心去創作,並且能為當時處於弱勢的女性群體發聲,實在是太難得,所以在眾多優秀的古代文學家中,諾貝爾文學獎必須頒發給白居易。
古人為了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我們現代人也必須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中更加努力。
文並供圖/金陵小岱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