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自公司公眾號“中貝元兒童藝術劇院”
愛默生在《論自助》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每個人在求知間,總有一天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嫉妒等於無知,模仿無異於自殺。一個人不管好壞,必須把自己看作自己的命運。雖然廣闊的宇宙不乏善舉,可是若不在自己得到的那塊土地上辛勤耕耘,一粒富有營養的糧食也不會自行送上門來。”
模仿他人不如堅持自我。模仿他人就像邯鄲學步,丟掉了自己的特色,又學不到他人的精髓,畫虎不成反類犬。
“成為你自己”不只是當下熱門的口號,很多古人也都抱有此想法。
陸游曾在詩中寫道,“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龍黼黻世不知。誰能養氣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
《儒林外史》中的畫家王冕“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著筆性寫去”。
那個爬回去的壽陵少年,本也該有衣襟兜滿落花、仗劍行走天涯的輕快人生,如若不是一場模仿,忘了初心,他也不會“笑煞邯鄲人”,成為如今的反面教材。
一個成語就是一部兒童劇
兒童劇《邯鄲學步》是陝西演藝集團陝西兒童藝術劇院組織創作與排演的大型文化演出專案——中華傳統文化推廣工程之《國學兒童劇百集精品專案》之一。
創作團隊以“邯鄲學步”的故事作為靈感來源,創排了同名國學兒童劇《邯鄲學步》,以傳承國學、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精華為主題,運用活潑有趣的表演方式來為兒童呈現一場國學知識盛宴。
戰國時候,趙國都城邯鄲的人走路姿勢好看。一位燕國青年決定要去學邯鄲人走路的樣子。
他來到大街上,跟著不同的人學習。幾天下來,他累得腰痠腿疼,但學去學來總是學不像。
燕國青年心想,肯定是自己原來走慣了的老姿勢和步法。於是,他下決心丟掉自己原來的習慣走法,從頭開始學習走路,一定要把邯鄲人的步法學好。
可是,幾個月後,燕國青年越學越差勁,不僅連邯鄲人的走法沒學會,而且還把自己原來的走路姿勢也全忘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在地上狼狽地爬著回去了。
劇目將深厚的人生哲理透過生動趣味的劇情淺顯易懂地傳達給孩子們:凡事不能機械的學習,盲目地模仿別人,如果生搬硬套的學習,不但學不到新的本事,也會把原來會的東西都忘掉。
劇院積極拓展創新兒童劇的觀劇模式,打破傳統父母陪伴孩子的觀演方式。
在觀劇時,採取家長和小朋友分割槽域觀看的形式:小朋友坐於前排蒲團區域,家長就坐後排座位區域,觀演的小朋友還可換上國學服裝,營造氣氛,透過劇情發展帶領孩子們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長廊,感受和了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積澱的國學精華;劇目表演結束後,小朋友可以參與互動,暢談自己的觀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