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想一下,您在倍感壓力的時候,是否會忍不住想吃頓好的?在心理空虛或是身心疲憊的時候,是否會想吃點小零食填補一下?
許多人非常喜歡用食物緩解自己生氣、失望、焦慮等一系列情緒,這種從飲食尋求慰藉的行為就是「情緒化進食」。
不過事實證明,情緒化進食並不能解決任何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情緒,反而會加劇人們內在情緒的不穩定性。
那麼,我們身上的這種情緒化進食習慣最初來源於哪裡?是否能夠追溯到我們的童年?我們對下一代的養育方式是否又會給孩子們帶來類似的影響呢?
為了理解人們在童年的情緒化進食發展過程,俄勒岡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團隊針對父母餵養孩子的方式以及父母及孩子的情緒化進食傾向展開探索,同時研究了父母性別在其中帶來的不同影響。
這項研究以俄勒岡州的父母為研究物件,研究人員首先詢問了這些父母以及孩子的情緒化進食頻率,隨後探究了父母對孩子採用的以下三種不同餵養方式可能帶來的影響——
- 限制型餵養,父母會限制孩子的食物攝入量
- 情緒調節型餵養,父母利用食物去改變孩子的情緒
- 工具型餵養,父母把食物當成獎勵或懲罰孩子的工具
結果發現,對於母親來說,限制型餵養方式以及母親自身的情緒化進食方式,是影響孩子是否出現情緒化進食傾向的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解釋:「孩子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與母親待在一起,所以會效仿母親的情緒化進食行為。」
而對於父親來說,無論是採用限制性餵養、情緒調節型餵養,還是工具型餵養,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化進食傾向,但父親的情緒化進食行為與孩子的情緒化進行傾向之間不再存在關聯。
這項研究的主要結論是,母親和父親的情緒化進食方式和餵養方式帶給孩子的影響存在差異。
而比起母親而言,父親的餵養方式似乎對孩子的情緒性進食傾向影響更大,儘管母親才是在這一領域受到更多關注的一方。
研究人員強調,並不是所有情緒化進食都是負面的,但如果過度依賴食物去處理情緒,就會出現問題。
我們希望透過這項研究提醒各位爸爸媽媽,適當調整對孩子的餵養方式,從而降低孩子出現不健康的情緒化進食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父母們最好也留意自身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積極做好自己的身材管理、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parent-child-emotional-eating-1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