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聽話,懂事貼心,就像嗯哼對霍思燕一樣。
讓他評價媽媽霍思燕,他總會開心地說,媽媽哪都好,不管化不化妝,都很好看。
問他,媽媽最喜歡吃什麼?
他會毫不猶豫地說,媽媽最喜歡吃辣火鍋。
主持人問他,以後有了孩子會不會打孩子?
他卻表示自己不會跟別人結婚,因為他只喜歡媽媽。
這樣一個溫暖貼心的孩子,是很多父母都想要的。
但是為什麼自家孩子和自己的關係勢同水火,沒說幾句話,就開始爭吵起來了呢?
Ⅰ
我想你需要看一看從業20年的資深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裡所著的《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這本書會徹底撕開我們家長的“遮羞布”,讓我們直面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更加誠實的面對孩子。
【例1】當我們要求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時,我們會說:“你已經長大了,要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了。”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說,背後的深層原因其實是因為我很累,我不想幫你收拾這凌亂的家,所以我要讓你養成收拾玩具這一習慣。
但是我們大人總是儘可能將我們的需要變得合理化、顯得很有說服力。
不但顯得不那麼自私自利,反而還變成都是孩子的錯。
但是一旦這樣說,孩子就會想,“多大才應該收拾玩具?樓上的哥哥比我還大,可他也沒收拾呀!”
這時,我們就會繼續爭論:“隔壁的弟弟比你還小,不也自己收拾了?”
然後雙方陷入爭執中,各不退讓,傷害我們之間的情感,所以不妨誠實的說出我們的真實需要。
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真實可信的父母,正視自己的錯誤,是我們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第一步。
就像霍思燕希望嗯哼做什麼事的時候,她總是會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你幫幫媽媽,好不好?”
嗯哼不會想著去和媽媽爭辯什麼,而是認為媽媽需要他的幫忙,他應該幫助媽媽。
Ⅱ
這本書會深刻地剖析自我,讓我們知道為什麼孩子犯錯,我們的反應會那麼大,以後對孩子會更加有耐心。
【例2】孩子把家中的花瓶打碎了,你的火氣壓抑不住地往上冒。
正打算狠狠地罵孩子一頓:“花瓶好好放在那裡,你是不是吃多了,幹嘛去碰?”
孩子成績考得很差,當你看到成績時,你忍不住要批評孩子:“你和別人一樣坐在教室裡,怎麼成績這麼差,你都學到哪裡去了?”
這個時候,你就要拉響大腦的警報聲。
提醒自己很有可能是從上一代承襲了一些不好的教育方式。
就比如有位媽媽曾說:“我一張嘴,說出來的話竟然跟我媽媽如出一轍。”
很多人都沒意識到,孩子的一些行為會觸發到自己過去的一些負面情緒。
長大後的我們,會因為想要保護自己的本能,而選擇直接發飆,從未試圖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所以當我們再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問問自己:
“我現在這麼大的火氣,完全是孩子造成的嗎?如果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是怎樣的呢?”
當我們發現並不全是孩子造成的時候,我們會深刻地瞭解自己,也會逐漸接納自己,從而對孩子也會多一份耐心。
就像嗯哼不願意捐贈給別人的時候,霍思燕會尊重他的意見,不會強迫他。
她知道這些玩具是嗯哼的,應該由他自己做決定。
而不是生氣嗯哼不大度,不懂事。
Ⅲ
初看這本書,你的體驗感肯定不是很好,或許會生氣,因為它在讓你瞭解更加真實的自己。
你會明白這本書的最終目的,不僅希望你能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更希望你能接受自己。
畢竟育兒其實不僅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還是在教育自己,讓自己獲得成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