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屬於焦慮型父母,希望寶寶事事快人一步?
你是否曾經推著寶寶的雙腳讓寶寶快點學習爬行?或者牽著寶寶的雙手讓寶寶早早開始學習走路?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賽格爾的雙生子實驗或許能讓你的焦慮稍微緩解一些。
不過,即使你已經聽說過這個實驗,也不要著急心安理得地做個“懶父母”,要謹慎考慮實驗的侷限性和結論的適用範圍。
賽格爾是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是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成熟勢力說”,認為支援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二:成熟與學習。發展是兒童行為或心理在環境影響下,按照一定的順序出現的過程。這個過程與成熟關係較多,而與環境關係較少,學習只是促進成熟,只是為發展提供適當的時機而已。
賽格爾的觀點都源自他的“雙生子實驗”。
雙生子實驗
實驗目的:
測試在兒童的某項行為將要出現時,對這項行為給以專門的訓練,是否能夠促進或加速接受了訓練的雙生子的這項行為的能力。(以粗大動作為例)
實驗物件:
以幼兒大動作的發展(爬樓梯)作為物件
實驗器材:
專門設計的5級樓梯(梯子寬30釐米,每格之間的間距為5釐米,梯子兩邊有扶手,並且在每格樓梯上都包著厚厚的絨布。)
實驗樣本:
第一階段:一對48周大的孿生兄弟;
(實驗選擇的是同卵雙胞胎,由一個卵細胞分裂而成,所以在遺傳因素方面是相同的。因此,給予兩者不同的學習干預,實驗結果更能說明成熟與學習的作用如何。)
第二階段:為排除是偶然現象,賽格爾又找到上百對雙胞胎,進行重複實驗(結果發現,不管人種、性別如何都不會影響實驗的結果)
實驗過程簡述:
同卵雙生子AB,均未進行過爬樓梯訓練。從48周大開始,對A進行每天10分鐘的爬樓梯訓練,教他如何把小手撐在樓梯上,如何把小腳緊跟著抬起來。看上去動作靈巧、敏捷的A在爬樓梯時卻顯得十分笨拙,常常是一隻手擱上樓梯後就不知該怎麼做了。訓練了一個月後,他才能勉強地獨自爬上小梯子,速度非常緩慢,動作也不協調。
從A接受訓練的第6個星期開始,對53周大的B也進行同的訓練。每天10分鐘,A則繼續練習鞏固。
結果:
A訓練5周後,也就是52周大時,爬5級梯只需26秒。而在第53周時,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B(B在A訓練的時候不能也沒有在現場),爬梯還需要45秒。到第55周,經過兩週訓練(訓練強度跟A是一樣的)的B爬上5級梯只需要10秒。
儘管A比B早訓練了5周,但是在56周和3歲時,A和B的爬梯成績驚人的相似。
實驗給我們的啟示:
父母應遵守兒童的身心特點對兒童進行養育或施教,尊重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在尚未成熟之前耐心等待。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充分體驗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快樂。
關於實驗設計和拓展應用的思考:
爬樓梯這個動作,依靠的是“肌肉力量”和“四肢協調能力”這兩項基本能力,如果接受訓練的個體,在訓練起點時,這兩項能力不是處於同一基準線,那麼他們的學習曲線很可能也會不同。
48周的A和53周的B,這兩項能力大機率不會是相同的水平,53周的B的“肌肉力量”和“四肢協調能力”極有可能高於48周的A,而這一差異,或許就是B的學習速度快於A的原因。
在A先接受爬梯訓練的5個星期,B雖然沒有進行爬梯訓練,但這一期間的爬行練習也會促進他的肌肉力量和四肢協調能力的發展。
所以,B並不是“躺贏”,他雖然沒有進行“爬樓梯”這個動作的練習,但是有自發地進行做這個動作需要的能力的練習。父母也不要因為這個實驗,認為孩子的所有能力都會水到渠成,不需要任何練習。
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爬樓梯”是一件“天花板很低”的事情,三歲的孩子和五歲的區別不大,五歲的孩子和成人區別也不大。
如果我們將“爬樓梯”換成天花板更高的事情,比如,語言學習、樂器或其他技能訓練,學習時間差帶來的差距就不一定這麼容易追趕了。
所以,雙生子實驗並不能一概而論地回答“是否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早教”、“早期啟蒙究竟有沒有意義”這類的問題。對於粗大運動這類能力,父母可以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不進行過多幹預,但是對於語言、習慣、性格等內容,還是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引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我是豆豆媽媽,一個全職媽媽,三級心理諮詢師,積極育兒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