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訓練是在其語言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針對訓練內容而言,廣義的語言訓練一般可分為 語音、詞語、句子和語用4項。但在聾兒早期康復實踐過程中,教學上常採用“二分法”以明確構成語言訓練的內容專案。即將聽覺訓練、呼吸訓練、發音訓練、詞語訓練和句子訓練統稱為語言基本訓練,而將對話訓練、複述訓練、朗誦訓練和體態語等方面的訓練統稱為語言交際訓練。
(一)注重語言的實用性,在訓練中儘量為聾兒設計和提供相應的語言環境
例如,教聾兒禮貌用語“謝謝”和“不謝”時,要創造大量的語言情境,最好由兩個人分角色演示,以免概念混淆。訓練者選擇的語言內容應具有使用價值,應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這樣既利於聾兒與其他人的溝通交往,也有利於語言內容的複習鞏固。
(二)應從聾兒對語言的理解入手,理解先於表達
很多家長不管孩子的語言發展處於哪個階段,總是把注意力和訓練重點放在聾兒語言的表達上,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對語言的真正理解,這對聾兒語言的整體發展不利。老師應及時引導家長採用正確的訓練方式。
(三)用直觀有趣的訓練形式
在給聾兒傳授新的語言內容時,必須伴有直觀事物的出現,幫助他們明確語言的真正含義。由於我們的教學物件多是學齡前兒童,所以要儘量設計豐富有趣的遊戲互動,以適應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吸引聾兒的注意力。
(四)要儘量為聾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老師要確保自己及孩子周圍的成人都以口語形式和聾兒交往,肢體語言可以作為輔助手段,但不能替代口語。要讓家長儘可能為孩子提供與正常兒童遊戲交往的機會,包括鄰居或親戚家的孩子。
(五)強調語言的復現鞏固
如果你在訓練中介紹了新的語言內容,就應在日常生活及後面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復現這些內容,這樣才能幫助聾兒逐漸理解,並加以運用。如果一個語言內容只有一次教學中出現,然後就被扔到一邊,那麼聾兒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掌握的。任何知識的掌握都需要一定頻率的再現。
(六)聾兒與聽力正常兒童的語言發展規律基本一致,但在語言學習上需要比聽力正常兒童細緻得多的講解和演示
聾兒在學習語言方面與健聽兒童大體相同。比如,都是先學習名詞,然後再學習動詞、形容詞,最後才能掌握虛詞;句子的表達都是從簡單到複雜;概念的理解都是從具體到抽象。但是聾兒語言發展速度會不同程度地低於聽力正常兒童,聾兒的語言年齡和生理年齡往往是不同的。聽力正常兒童可能現實生活中就可以掌握大量的語言,而聾兒卻需要細緻的講解和演示,也許一個小小的疏忽就會讓他們形成錯誤的概念,而錯誤概念一旦形成,再要糾正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氣。例如,你在他喝水時總是對他說“喝水”,但從來沒有交給他“水”的概念。以後他看到水時,也會說成“喝水”,這時,他就把'水'和“喝水”這兩個概念混淆起來了。所以,在康復訓練中,教師要格外細心,將概念分到最小單位進行講解,以免出現類似的錯誤。
(七)強調語言的完整性
我們在對聾兒講話時,應儘量以完整的語言形式出現,不要總是簡化成一個一個的單詞。即使在教某些名詞時,也應將單詞放在簡短的句子中出現。例如在教“樹”這個概念時,老師說“這是樹”,指一指,哪個是“樹”,在講到關鍵詞“樹”時,老師可以適當加強語氣或給一個停頓,以突出這個詞。在表述短句時,應儘量把關鍵詞放在句尾,這樣會更突出。如果你總是用單詞跟聾兒交流,會不利於他對語言整體的理解和表達,並容易形成以單詞堆砌語言的現象,更不利於虛詞的學習。當聾兒語言發展到一定水平時,要強調他用完整句子表述或回答,訓練者不能僅僅以聾兒能夠理解作為滿意的標準。
(八)豐富聾兒的詞彙量
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不斷擴充套件聾兒的詞彙量,不要從主觀上限制其語言的發展。例如,如果聾兒已經牢固地掌握了“漂亮”一詞,就應有意識地引進“美麗”這一新的詞彙,但有些訓練者在遇到“美麗”一詞時,認為聾兒不理解,就用他已掌握的“漂亮”一詞來代替,這樣就限制了聾兒語言進一步的發展。漢語有大量的近義詞,它們不但能豐富語言,而且還伴有範圍、程度及情感色彩的差異,所以應讓聾兒逐漸學習掌握這些豐富的語言內容。另外,像助詞、介詞、副詞等虛詞也不應忽略。如果訓練者認為聾兒語言水平低下,所以,故意忽略大量的語言內容,這無疑會導致聾兒更大的語言障礙。實際上,很多詞語雖然比較抽象,但只有你教給他,並大量使用,他們是可以掌握的。而如果從來不給他們接觸的機會,那將永遠是一片空白。
(九)在交往中教學
語言是用於交際的工具,所以要教給聾兒使用語言進行交往的方法,並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
(十)循序漸進,堅持不懈
語言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要根據聾兒的現有水平,設定合理的階段目標,有計劃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