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壽命比較短,自古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但是,古代的醫者卻個個長壽。他們的養生之道是什麼?為啥偏偏他們能夠長壽?
後人總結古代醫者的長壽“秘訣”主要有三條:
一是要重視精神狀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古人講究“清心寡慾”“悅神爽志”,強調情緒調節對人身體的作用。醫者說,“正思慮以養神”,也就是說要把腦子往正當方面思考,不要胡思亂想,整天為個人得失而憂心焦慮,而是要時刻保持好的心情,心情好了,精神狀態自然就好,身體也就健健康康。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裡說:“靜者壽,躁者夭。”
二是要堅持運動鍛鍊。神醫華佗的養生法寶就是運動,他認為,人體要健康,血氣流暢很關鍵。“人體欲得勞動……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華佗透過觀察自然,模仿虎、鹿、熊、猿、鶴的姿態,發明了“五禽戲”。他將“五禽戲”傳授給弟子,弟子依法鍛鍊,皆享高壽。宋人歐陽修由此總結說:“勞其形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意思是,經常勞動鍛鍊的人會長壽,天天享樂不運動的人要短命。
三是飲食作息要有規律。古人常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合理規範的飲食起居對人去病延年是起著很大作用的。合理飲食的核心是節制飲食,也就是不能暴飲暴食;而“起居有常”強調的是有規律的生活,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早睡早起。醫聖孫思邈對起居生活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為人的生活規律可以根據時節變化而發生改變,譬如春天要早睡早起;夏天和秋天則可以晚睡早起;待到冬天則應該早睡晚起。所謂“衣食寢處皆適,能順時氣者,始盡養生之道”。
事實上,長壽是沒有“秘訣”的。古代醫者之所以長壽,最大的“秘訣”恐怕就在於“順天隨時”,而這正是對前面三條長壽“秘訣”的總結。
來源: 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