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不好無妨,人不可不做好。
——林語堂《論做好一個人》
在古人的夢想裡,是大丈夫就要有如下的抱負,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把修煉自身品行放在首位。否則即使你有不世之才,也會令世人所不齒。那種鄙視的力量有時能把你從高官厚祿上扯下來,有時能阻止你成就事業,甚至還送你上斷頭臺——這可丟掉本錢了。
林語堂說的“做好一個人”是說做一個有起碼的道德操守的人。林語堂不反對人成為完美無瑕的聖人,但那種人畢竟不可多得,所以他更欣賞一般的好人和有缺點的人。他將未來的希望寄託在這樣的人身上: “人人都把眼前手下的事做好,有識見,有操守,這個國家就好辦了。”
林語堂始終主張人生在世首先不是學做事,不是建功立業,而是學做人,按照人所以為人的那些古學做一個好人。
要想修得好品德,首先要牢記一個原則,就是對人要厚道。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什麼叫厚道?不負於人,不欺於人,就叫厚道。
沒錯,深刻的道理往往掩藏在最樸實的語言中。做人要厚道,無論講給誰聽都像是一句略顯多餘卻又無可厚非的、鄉巴佬味十足的俗話。認同歸認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面無懼色地承擔起“厚道”與生俱來的良知和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呢?
其實,厚道不外乎“忠厚之道”,它包含了誠實、善良、豁達、感恩、直率、助人為樂、愛憎分明等品質,濃縮了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美。而對天性追求真、善、美的人類來講,沒有誰願意拒絕厚道。
厚道對於人,可以說是立身之本。古語云:“君子不可苛察。”詩人薩迪也說過:“無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子,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可見,在為人要厚道這一點上,古今所見略同,沒有教人要刻薄的。
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就在於人的社會性,不論何時何地,人要在社會上立足、生存、發展,都要結成群體和衷共濟。誰都不可能獨來獨往。從這個意義上廣而言之,不厚道無異自絕於人群;而厚道,則既厚於人,同時也厚於己。用林語堂的話來說,就是人與獸類的最本質區別。
厚道得人心,人們常常稱許那些善於從大處著眼不計前嫌的人“有政治家的風度”,這種風度不應當僅屬於政治家,我們都要這樣為人處世。厚道意味著諒解、體貼、信任、愛護。“人察無徒”,厚道待人,往往贏得友情和尊重。
選擇做一個好人,你能得到的是那些以前連想都想不到的東西,也就是碰上我們通俗地稱之為“傻人有傻福”的事。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