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莊重典雅的15函深藍、160冊,以線裝影印方式收入清代乾隆至光緒時期傳奇、雜劇138種,書名簽上繁體的“古本戲曲叢刊十集”字樣,宣告了總十集的收官。
《古本戲曲叢刊》(下簡稱《叢刊》)全十集,共收入元、明、清傳奇、雜劇等1193種,合計成書141函1398冊,是當代古籍整理出版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7月23日舉辦的“六十載使命接續千百卷傳奇完璧——《古本戲曲叢刊》編纂出版座談會”上,出席會議的專家學者談起這一浩大工程,為之欣悅,又不免嗟嘆唏噓。
當年策劃《叢刊》的鄭振鐸先生,若得知這套書的編纂幾經斷續,終在國力強盛的今天完成,會含笑九泉吧?
戲曲在中國古代一直屬於“小道末技”,為正統文化所鄙棄。歷朝歷代,體現為“經史子集”四部的書館文庫都不收錄戲曲劇本,任其長期流散、自生自滅。但戲曲卻是最接近人民的文學形式,它形象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思想情感,表達著他們的理想、願望和追求。在農村臨時搭起的戲臺上、在廟宇或遊藝場中演出的戲曲,傳達出人民對貪官、惡霸的恨,對正直忠貞英雄的崇敬,對負屈含冤男女的同情……將最樸實的價值觀植入一代代人心中。
上世紀50年代初,時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文學組召集人的鄭振鐸,曾設想用三四年時間,蒐集印刷1000種古代戲曲劇本,“作為研究之資”。他主持編纂《叢刊》初集至第四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58年,鄭振鐸先生不幸殉職,吳曉鈴先生主持編纂。為配合新編歷史劇的討論,1964年,《古本戲曲叢刊九集》先於第五集由中華書局出版,收清代宮廷大戲10種。
20年的停頓後,在時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李一氓的推動下,《古本戲曲叢刊五集》198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如果沒有《古本戲曲叢刊》,150萬字的四卷本《中國戲曲發展史》根本無法完成。《叢刊》實現的是學術的積累,是文化的傳承。”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廖奔在書面發言中說,上世紀80年代他和劉彥君準備撰寫《中國戲曲發展史》時,得益於在《叢刊》中輕鬆讀到的幾百部古代戲曲劇本。而此前,除《元曲選》和《六十種曲》外,其他古代戲曲劇本多散見於各地公私藏書之中,一些還藏於海外,許多稀見珍本,即使知道所藏處所也不一定能見得到。廖奔認為,《叢刊》對推動戲曲學科的建設功莫大焉。
《叢刊》能夠完璧,還要感謝程毅中先生。2012年,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書局編審程毅中向全國古籍出版規劃小組遞交了《關於完成〈古本戲曲叢刊〉的建議》,建言將其納入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專案,使其完璧。《叢刊》第六、七、八集的編纂出版工作很快被列入《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
商務印書館執行董事顧青談起此書也百感交集。之前他在中華書局工作期間,一心想完成《叢刊》,連版權歸屬都搞清楚了,但程毅中先生說,國圖出版社在善本蒐集方面更有優勢,“書比人、比出版社都重要”。
2014年1月,《叢刊》重啟。負責選目及版本確認的戲曲文獻專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吳書蔭憶及底本浩繁使蒐集變成巨大工程,多次遇到有目無書、有書無目、收藏狀況與記載不符的情況,工作人員甚至要從危樓裡扛書箱下來一一找尋。
60多年中,《叢刊》先後由文學古籍刊行社、商務印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接續出版,來自五湖四海的幾代人為之默默付出,正是這一充滿社會責任感與學術道義的接力,成就了這項偉大的工程。
《叢刊》的出版,填補了中華文庫“經史子集”四部之闕項。收筆之際,記者喜聞《叢刊(六、七、八集)》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