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
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後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為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後終老於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內容出自孫武。但後人因《漢書?藝文志》著錄《吳孫子兵法》有82篇,圖9卷,而多認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齊孫》,即《孫臏兵法》久已失佚,後世流傳的只有一部《孫子兵法》,而認為13篇出自孫臏之手。不過,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部《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殘簡,以及記載孫武言行的70餘枚竹簡後,學者們已多傾向於13篇應出自孫武之手,82篇則是孫武后學所著,是用以補充和解釋13篇的。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撫士卒、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孫認為,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孫認為,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於敵”,“勝敵而益強”。
《謀攻》篇主要論述瞭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孫主張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勝利。孫認為,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因此,會用兵的人善於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必勝無疑的地位,擅長於創造戰勝敵人的機會。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要失敗的敵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物質之“形”,便是由國土的大小所產生的物產、軍資、土卒的多少,以及軍事實力對比的強弱。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孫認為,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態勢,就必須正確組織和部署兵力,善於指揮調動軍隊,擅長出奇制勝,即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
“奇”、“正”是相輔相生的關係,它們的變化是無窮的。所以,要出奇制勝,就應善於因時、因地、因事制宜,根據情況的變化,改換奇正的戰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態勢,還必須善於故意向敵示弱,誘敵以利,以達到欺騙和調動敵軍的目的,造成戰勝敵軍的有利時機。《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孫認為,要取得主動,就要善於誘敵以利,調動敵軍而不被敵軍所調動,就要善於瞭解敵情和隱瞞我軍的意圖、行動和用兵規律。如能做到這些,就能掌握主動,集中我軍兵力,分散敵軍兵力;利用敵軍的弱點和錯誤,以眾擊寡,避實擊虛,因敵而制勝。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透過機動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孫認為,兩軍相爭時,最困難的莫過於要懂得將迂曲視為徑直,以不利為有利,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必爭之地,先敵取得制勝的有利條件。孫還指出,要先敵取得制勝的條件,必須避免輕率冒進,把握各國的動向,瞭解道路、地形,重視嚮導,善於欺騙敵人,根據情況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長指揮軍隊,根據軍隊的土氣、軍心和軍力,因敵而變,去奪取勝利。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孫認為,靈活性的基礎在於對利弊進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認識這一點,才能設法威脅、挫折和困擾敵國,以利誘敵,才能常備不懈,使敵無機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況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據具體情況,趨利避害,採取相應的對策和行動。
《行軍》篇主要講述瞭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孫認為,行軍作戰必須佔據便於作戰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於根據地形配置兵力,必須對敵情進行周密細緻的觀察,善於深謀遠慮,從現象到本質,對各種症候作出正確的判斷。孫還指出,將帥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後,才能用教育和懲罰相結合的方法訓練好士兵,率領全軍去爭取勝利。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孫認為,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將帥應重視地形,善於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礎上,將帥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確判斷敵情,以奪取勝利為行動的唯一準則,並能使全軍上下團結一心,服從指揮,那就能無往而不勝。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孫認為,在不同的作戰地區,將帥應根據地形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行動。用兵的原則在於善於發現敵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備,迅速行動,集中兵力,搶先攻佔其戰略要地,以壓倒敵軍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孫認為,火攻只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所以,火攻者應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軍的騷亂,適時發起攻擊,發展並擴大戰果。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孫認為;是否瞭解敵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要先知敵情,只能求諸間諜。只有大聖大智大仁大義之人才能使用各種間諜,獲得廣泛的情報。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它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武在其書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孫子兵法》雖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時代的限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陷並不能掩蓋它的光輝,絲毫也無損於它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