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義上講,家有喪事,家庭之外的親戚朋友同事同僚等上門吊拜、弔問、祭奠等一系列活動,統稱弔唁。吊是指吊拜死者,唁是指慰問生者。就是說,語彙使用上,吊與喪可以連用為弔喪,表示吊拜逝者;而唁的意思是歸唁,即安慰問候逝者家人。
喪事是家庭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在禮俗方面要求最為嚴格的活動事項。所以,不管在主家方面還是在弔喪人方面,喪事弔唁肯定是有講究的。有禮儀方面的規制,也有習俗方面的要求。我們討論一下,供大家參酌與評述。
1、“吊”和“唁”的基本內涵
“吊”字在甲骨文中就有,本字為“弔”,即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隸書都是弔,吊是楷書的字形。在詞彙意義上,弔通吊。《說文解字》釋弔為:“問終也。從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從人,持弓,驅禽。蓋往復問吊之義。”
《周易---繫辭》上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意思是將逝者穿戴好在野地裡用樹枝雜草掩埋。《說文》的意思是,古時候的人死了,把人包裹好,放到野地裡。為防止禽獸毀屍,家人持弓以守之。所以,吊就是關懷關愛逝者的意思。一般所謂“弔喪”,就是吊拜、祭拜逝者的意思。《儀禮---士喪禮》有:“君使人吊,徹帷,主人迎於寢門外。”這裡的“吊”,就是祭奠逝者的意思。
“唁”字在金文裡就有。《詩經---鄘風》中有:“歸唁衛候。”《春秋左傳》中有:“公孫於齊,齊侯唁公於野井。”《說文解字》釋唁為:“唁,吊生也,從口言聲。”南朝是有一個字典叫《玉篇》,直接說:“吊生曰唁,吊死曰吊。”
由於“吊”有弔問的意思,所以後來弔喪就有弔唁的意思。“唁”字不常用,逐漸成為單獨專用語彙,如唁勞,對遭喪事者進行慰問;唁慰,對死者家屬表示安慰;唁電,發電報弔唁;唁函,以書信對遭喪事者表示慰問等等。
2、弔唁在禮俗方面的規矩和要求
(1)弔唁者在吊生和吊死上是有所側重的
《禮記---曲禮》有:“知生者吊,知死者傷,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傷,知死而不知生,傷而不弔。”啥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是與死者家屬有交情的,應去慰問死者家屬;如果是與死者本人有交情的,應去哀悼逝者。只與死者家屬有交情而與死者本人無交情,就只須慰問而不須哀悼;反之,則只須哀悼而不須慰問。
實際生活中,弔喪人是衝著誰去的?這是重點。你與逝者感情深厚,重點就是祭奠逝者;你與逝者無交情,但與逝者家人感情好,重點就是慰問逝者家人。這些簡單直白的道理,古人是納入經典禮儀文字的。
比如:逝者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兒,包括姑表兄弟、外甥、外孫等,與逝者感情深厚,奔喪重點是祭拜逝者親人;而對於奔喪姑父、姐夫妹夫、女婿,或者反過來奔喪岳父、妻兄弟、內侄等,重點就是歸唁慰問逝者家人。
(2)弔唁者要“具刺通名”
具即出具,刺即名刺,通即通報,名即姓名。
所謂名刺,也就是名帖,現在叫名片。古往今來,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名刺名片的使用較為廣泛。它可以促進感情聯絡,增進友好友誼,相遇相知,推介自己,熟悉別人,有利於自己事業功業的發展興旺。
名刺起於漢末,唐代開始流行。北宋司馬光作《書儀》,南宋朱熹作《家禮》,將“具刺通名”作為禮儀交往的重要手段。《朱子家禮---喪禮》有:“具刺通名。(賓主皆有官則具門狀,否則名紙題其陰面,先使人通之與禮物俱入。)入哭奠訖,乃吊而退。”就是說,弔喪人要先出具名刺,上禮物,通報後待主家安排弔唁事宜。
關於弔喪弔唁,對於一般人員,大致的程式是這樣:弔唁人到喪事主家,專門接待人員安排其坐定,弔唁人拿出名刺和禮物,主家辦事人員要逐一登記,然後將禮物呈放到靈堂的几案上,司儀唱禮某某人家吊拜,靈堂逝者家人哭起來。司賓司儀人員引弔唁人員入靈堂。弔唁人員先施禮,然後上香,然後向逝者致哀,然後向逝者家人慰問,然後退出靈堂,重新坐到原來的地方。客人如果參與喪事,由執事人員安排;客人如果離開,由司賓人員代替主人送客至大門外。特別尊貴的客人,如君主、貴胄、領主、上位人員等,主人要親自出來迎接並送客。
現實生活中,弔喪者非親即友,大家基本都認識,弔唁者拿名片“具刺通名”沒有了。但迎客、問訊、上賬、行禮、送客、寬慰等,基本的弔喪程式被沿襲傳承下來,一直都有。